直接觀看文章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2018年開始,「雲計算」無論在中外市場,也成為投資者熱門追逐的板塊。在中國,連遊戲、通訊巨頭騰訊(700)也於11月調整業務架構,首次成立雲和知識事業(CSIG)事業群,騰訊將雲業務提升至獨立事業群,也接著在稍後的18Q3獨立公布雲服務的收入。
事實上,內地的雲業務的領先者應該要先數阿里雲,阿里巴巴早於2009年便開始佈局雲計算業務,阿里巴巴也在2018年11月宣布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在內部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根據智研發表的數據,2017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元,預計2018至2020年還會保持高速增長,相信2020年將可達1366億。
但是,雲計算本身是非常耗費的業務,以亞馬遜的AWS為例,也需要經歷8年的投資期,才開始達到25%的獲利。而且,現在中國雲計算還是停留在很初期的階段,主要是IaaS(基礎設施服務)的維度,PaaS(平台服務)和SaaS(軟件服務)在未來有很大發展機會。
在IaaS維度,中國現時的雲計算市場主要是提供基礎服務,還未提升至再上一個層次,行業格局或許還未成形。中國雲計算市場中,公有雲市場中Iaas的份額超過60%,PaaS只佔10-15%;而海外成熟市場的話,SaaS才是主流。這是因為中國大部分企業還是單純的雲購買者,還未昇華至應用雲計算來讓企業受惠。IaaS的層面是實現雲計算的第一個過程,唯有企業在進入雲計算之後,才會慢慢了解到背後的效果、背後對財務上的影響,才會慢慢走入下一個階段。
上周我參與由微軟於深圳舉辦的「大灣區微軟科技創新峰會」,其中我更首次認識到「邊緣計算」這個專業名詞。AWS或者Azure是大衆比較理解的雲計算服務,但是這種集中式雲計算並不適合所有的應用程序和用例。雖然雲計算服務已被證明是具成本效益和靈活性,但是物聯網和移動計算的興起同時也為網絡帶來不小壓力。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智能設備都需要利用雲計算來運行。在特定情況下,這種數據的往返傳輸如能避免或能帶來更大效益,邊緣計算便應運而生。
邊緣計算使得數據能夠在最近端(設備本身)進行處理,減少在雲端之間往返傳輸數據的需要。例如,自動駕駛汽車本質上是一台裝上輪子的高性能設備,它透過大量的感測器來收集數據。而為了使車輛能夠安全可靠地運行,它需要對周圍的環境做出即時反應,任何速度上的延遲都可能帶來致命危機。雖然數據上的處理是在雲端進行的,但在中央服務器之間來回傳送數據也可能花上毫秒的時間,邊緣計算的出現則讓自動駕駛汽車能更快速地處理數據。
邊緣計算是雲計算以外的另一種可選解決方案,未來這種技術的應用範圍將遠不止是無人駕駛,相信醫療設備、製造業等領域也必定需要用上。現時衆多科技巨頭都在探索邊緣計算技術,雖然亞馬遜和微軟在公共雲領域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誰將成為邊緣計算領域的領導者仍有待觀察。
作者Larry 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