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觀看文章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類科技公司(騰訊)的產品項目機制]
受“產品項目制”激勵,公司將不斷推出新品。頤海國際(1579)為加强員工積極性,解決研發人員與業務部門脫節的問題,於 2018 年創新引入了產品項目制。在該管理機制下,項目負責人為提出新產品創意並具備統籌管理能力的員工,他們將帶領團隊完成該項目包括從立項到上市的整個流程,公司對於試銷期間的費用全額報銷。依靠頤海強大的研發平台和渠道支持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銷售,項目組在產品上市盈利後即可得到終身提成。該政策的實施極大提升了新產品開發效率和員工探索市場的積極性。
[銷售團隊:“師徒制”+“合夥人制”]
董事兼董事長施永宏先生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是頤海與海底撈共同的實際控制人,因而頤海在銷售團隊的建設、管理方面深受海底撈文化影響—銷售團隊部分採用師徒制度,老人帶新人,同時採用“合夥人制,成本扣除後的淨利提成”激發員工積極性,捆綁經銷商利益。
頤海整個銷售團隊經調整精簡後,銷售人員數量減半至 170 人,總體人數規模約佔員工總數的 8%。經精簡後的團隊,一個銷售人員最多對接 7-8 個地級市單位地經銷商,因而實質上提升了單個銷售人員的收入。
除“合夥人制”之外,頤海國際與海底撈一樣也推行“徒孫制”,藉以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具體來說,銷售人員自行招聘銷售助理,再將一部分下沉的區域分給助理,助理的工資由銷售人員負責,同時後者也可得到前者的業績提成,極大地提高銷售人員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當銷售助理管理下的渠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銷售助理再繼續劃分下沉銷售渠道給下級銷售人員進行管理。在類似“裂變”的過程中,每一位銷售人員的管理範圍都不斷擴大,獲得的收入也快速增加,銷售人員真正成為了“合夥人”,從員工變成老闆,工作動力大幅增加。
[銷售渠道擴張]
相對於調味品行業巨頭海天味業完善的銷售網絡,頤海目前在渠道上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公司工作重心是加速渠道下沉,完善銷售網絡,擴大消費人群覆蓋力度,從而拉動銷量。
頤海國際主要採取小經銷商制,近六年來,經銷商數量從增加到1500個,目前已經覆蓋全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縣鄉還在不斷擴展中。公司2018年經銷商渠道實現收入12.63億元,同比+115.2%,佔比提升至47.1%。公司制定的目標是對標海天味業的3000家經銷商,還有一倍增長空間。而從區域維度來看,2018年第三方業務40%左右收入來自於陝西地區,國內其他區域以及海外市場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同時,公司電商渠道建設也頗有建樹,目前在京東天貓等共有5家旗艦店,佔第三方收入總額的15%。在B2B業務板塊,除海底撈關聯公司外,B2B端客戶也從17年的82家增長到18年的94家。
[產能情況]
公司長期受制於產能不足的問題,目前公司僅有鄭州、成都和馬鞍山三個工廠,總產能10萬噸左右,但公司銷量增長始終高於產能增長,常年超負荷生產,產能利用率超過100%,壓力巨大。
公司目前已在積極擴產,今年9月,霸州工廠預計將投產7萬噸產能,並在20年繼續擴產5萬噸;同時,馬鞍山工廠二期產能預計將在2020年、2021年分別擴產10萬噸,預計到2021年總產能達到45萬噸左右,以滿足快速擴張的需求。
[總結]
與海底撈相比,頤海國際的擴張要簡單、高效得多。海底撈需要在全國各地不停地大規模開店,開店前需要選址規劃、新建店舖、裝修設計、招聘新員工,開店後需要導流顧客,1-3個月才能盈虧平衡,各種成本費用項目繁多、耗時久、人力成本高昂。反觀頤海國際,僅需要在少數幾個城市建立幾個工廠即可滿足全國的生產需求,所耗時間、精力和費用遠比海底撈少,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報披露後,可以看到海底撈和頤海國際的營收增速幾乎同步,但利潤增速相差較大的主要原因(海底撈淨利潤增速60%,頤海國際110%)。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3)」,請按此。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頤海國際(157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