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Jul 2019 – [信報「財智博立」] 外賣商業模式的弊端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最近一直在看國内外賣平臺的商業模式,其中最爲人熟悉的必定是美團(3690)和餓了麽兩大平臺。外賣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引流平臺,但是往往一直無法實現盈利,更不能做到類似其他互聯網平臺的高利潤,究竟背後是否有其獨特原因呢?我嘗試從這方面去思考,想到了一些原因,因而與各位讀者探討一下。

首先,外賣對時效性的要求太高,很難做到拼單,因此在外賣訂單增加下,騎手的數目也需要同樣增加;而且顧客對食物熱度等質素要求高,如果送貨時間太長,必定會影響體驗,最終會離開平臺,因此騎手的數目很難減少。同時,騎手成本是一大的拖累,可謂成也騎手,敗也騎手。外賣平臺的核心是時效,因此騎手的成本絕不能省。爲了確保質素,平臺不能節省騎手的成本;譬如透過外包這部分的成本,一旦大規模外包,質素便有機會收到影響。現時每一張訂單的配送成本大約為5元,現時的訂單主要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美團負責,另一種是餐廳負責,大約比例為7:3。第一種的話,平臺收取配送費用及佣金,並付出費用給騎手送貨,毛利相對較低;後一種的話,平臺收取佣金,餐廳自己收取配送費並支付騎手,毛利較高。

其次,外賣這個服務模式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多效率的提升,因爲餐飲業本身不像零售行業中存在很多中間環節,因此可以砍的費用不是太多;而且外賣的單價不會太高,不像電商平臺,也限制了利潤。電商能夠把長長的產業經銷鏈壓縮,打破了地域限制,提升效率,因而有利潤空間。外賣做的就是周邊數公里的生意,每個消費者需要進食的次數有限(反而購物可以無限),因此只是在餐廳和消費者中間加了一個平臺,要不壓縮了餐廳的利潤,要不消費者支出增加。

除非平臺可以做到壟斷,這樣便可以取得較好利潤,但是壟斷在中國應該很難發生,對吧?美團現時與餓了麼兩分天下,短時間内也看不到兩家公司會握手言和或合拼,只要對手一日存在,另外一家也很難盈利(就像美國的UBER,只要有對手,也很難大幅增加收費)。

再者,外賣平臺很難做廣告,因爲本身外賣的商業模式是以佣金爲主,而且服務的半徑就是周邊數公里。在這個有限的範圍内,基本上消費者能夠逐一把每一家餐廳的美食嘗試,廣告的出現與否並不是重點,而且打廣告的話也只能面對特定區域的消費者,效益偏低。電商則不同,商戶打一個廣告,可以面對衆多消費者,也能夠有限令產品在云云產品中突圍而出,這樣便有價值去競爭打廣告。

總體而言,外賣唯一的優勢就是高頻,能夠作爲流量入口,這只能夠被視爲好的業務起點,但是依然需要藉助外賣平臺去發展其他高利潤產品綫。因此,美團也提出戰略規劃,希望從外賣平臺中培養客戶,然後導流至其他產品上。對於美團的估值,以至商業模式的探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才能作出判斷。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美團(3690))

作者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