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Oct 2019 – [信報「財智博立」] 中國仿製藥的未來出路

(By Larry Hung)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2018年内地上映了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電影的人物原型是內地一名叫陸勇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他34歲確診患病,自此人生便與藥物結下不解之緣,要不斷依賴藥物維持生命;其中吃了兩年抗癌藥格列衛,便已花了人民幣56. 4萬元。最終在沉重經濟壓力下,他不得不出走印度尋找購買仿製藥的途徑,最終他在拯救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將這一藥效可靠、價格便宜的仿製藥違法帶回給其他内地病友,惠及其他患者。

電影中有一句經典對白:「世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也許正是這部電影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實況,引發全民討論及中共上層的關注。不知是事有巧合還是政府別有用心,去年在電影下畫以後政府便推出「帶量採購」。簡而言之,此政策的意思是醫保局將公立醫院未來1年用藥量的約50%-70%進行公開招標,價低者得,反之出局。去年的帶量採購最初只在11座城市進行試點測試,當時已導致一衆藥企股價大跌50%以上,及後有部分賣方分析認爲帶量採購或許將會放鬆一點,因爲以低價競爭將不利藥企研發,因爲口袋的利錢少了還怎樣加大研發去追趕海外同業。可惜的是,上周公佈的第二輪帶量採購卻不似預期,首先範圍已由11座試點城市拓展至25個省區,而中標企業更由原來的一家獨佔改爲可以由三家分佔,引發更血腥的價格廝殺。譬如去年已降價73.15%的「瑞舒伐他汀」,今年最低中標價再度下降74.31%;在本次招標的25個品類中,共有8個品類在去年降價的基礎上,再度降價超50%。

價格的下跌或許可以換來更大的市場,藥企也有可能因爲直接與公立醫院對口,因而減少了銷售費用;但是實情是中標的企業往往只爲保留市佔率,爭相用低價競標,導致净利潤大幅下跌。以往中國藥企一般也是專注仿製藥業務,只要能夠做到首仿,配合渠道優勢,那便可以持續賺取高利潤,因而藥企也能享受到很不錯的市場估值。但是,現時的情況是除非藥企能夠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並在一段中期時間内維持獨家供應者,否則一旦評企藥企數量增加,競爭格局便會變得白熱化,誰也賺不到可觀利潤。

國家推出帶量採購,我深信政府背後思維是内地人口老化嚴重,國家醫保負擔越來越重,如果不控制好藥價,醫保只會很快被掏空。去年,也曾有專家認爲内地藥物政策將會仿效日本,讓仿製藥變成紅海,仿製藥藥企的估值最終向化工股靠攏,估值最多只有10多倍,一點也不昂貴。

那或許大家下一個問題是,中國藥企是否就不值得投資?那我又認爲不是這麽絕對的,關鍵還是要看估值、看未來藥品研發管道;我們應該盡量選擇一些以創新藥研發爲主,未來研發管道内的藥品不會太受醫保政策影響的公司,就如内地投資者極度熱愛的恆瑞。再不然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服務性行業,譬如替藥企做研發的CRO公司,譬如藥明生物、上期介紹的方達等;甚至我們可以徹底規避藥企相關的公司,索性轉頭其他醫療行業的公司,譬如眼科醫院、生殖醫院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方達控股(1521))

作者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