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如何你拿恒生指數的圖表來看的話,你很可能會認爲這些年來股市只是有波幅、沒升幅,但是這又是否能代表整個市場呢?如果你能挑選到一些優質增長股,在短短幾年間,升值一倍或以上的股票大有人在,因此關鍵是你能否選擇得到,並且耐心持有,讓利潤飛。
從過往的經驗所得,要一隻股票在短時間内升值至少一倍,必定是有一些催化劑在驅使業績出現變化,我嘗試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行業出現重大變革,譬如自2018年年初起中國政府推出奶粉注冊制,所有奶粉生產企業均要向藥監局注冊,並且指令每家廠房最多只能生產3個品牌,於是導致内地很多貼牌生產的奶粉小品牌倒閉,整個行業的競爭者從數千家整合至數百家,因此剩下的品牌均過得很不錯,大大拓展市佔率,盈利也能大幅增長。
公司推出新產品或者新技術令到盈利大幅增長,譬如去年有一家火鍋底料生產商推出了自加熱小火鍋這種新產品,原來市場是沒有的,因此消費者非常受落,也為公司帶來飛躍的收入和盈利。
公司的價值出現改變,譬如公司突然出現重組或分拆,原來的隱藏價值因而被釋放;甚至有些時候是其他公司願意出高價收購,也會令股價大幅飛升。
要令股價大幅飛升,引發的催化劑可以有很多;不過就算股價最終真的能夠上升一倍或以上,也不代表你也能同樣地賺到,因爲你很可能在上升的過程中已中途下車,甚至是開車的初期已經心急將賬面盈利實現。因此,就算你找到倍升增長股,你也需要掌握操作心法,才能夠賺盡升浪。
以上面的例子爲例,如果一家公司是因爲突如其來的消息而飛升,這種升幅一般是有時限,如果你不把握機會獲利,很有可能高位時可一不可再。但是,如果是因爲業績改善或者增長加快的話,只要公司持續保持增長,股價是有機會長升長有的。你一旦發現到這類股份的話,你需要的是盡量運用估值區間和長綫指標去協助買賣,盡量在股價偏高時適當地減持部分,留意我指出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因爲倍升增長股並不容易找到,一旦找到,最好還是不要輕易放手沽出全部。
最後,順帶一提談談股市的最新走勢,股市現在以政治挂帥,難以操作,就連傳奇基金經理Stanley Druckenmiller,也在周一的訪問表示,特朗普在5月發Twitter,他就在當月幾乎拋售所有投資,再將資金統統買了美國國債,不是因為想賺錢,只是因為不想再在這種環境下進場。如果自問選股能力一般,較為合適的方法或者應該是靠邊站或者維持比較高的現金比例。但是,我認爲本月的股市表現應該很難再大幅變差,反而有機會先站穩,因此我會適時留意好友反擊機會。
作者Larry 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上述股票,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博立」每季會發表「致股票投資者的信」,和大家分享對投資環境及投資態度的最新評論。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9年第一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8年第四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8年第三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8年第二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8年第一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7年第四季) (按此 重溫)
– 博立評論 – 致股票投資者的信 (2017年第三季) (按此 重溫)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我在「財智博立」專欄的首篇文章寫在3月,當時市場充斥著對5G的樂觀言論,無論分析員和傳媒也叫買5G概念股,目標價還越定越高,不過我決定逆流而上,提醒大家5G在今年股市上其實還是一個投資泡沫,並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確切奉上一些過度樂觀的行外人忽略的行業事實!股票市場可以短期脫離現實,但長期還是會被拉回正軌,跟著實際發展去走。
事實上,買入概念股並無不妥,因為市場亢奮時股價可以升上天,但需清楚自己是在「投機」,做好風險管理作保護,以防股價隨時重回地面。以此次5G概念股的龍頭中國鐵塔(788)為例,3月中時股價還在$1.85水平,4月下旬已升至$2.33高位,可是到5月尾卻跌破起步點,回落至$1.76收市。若你視之為「投機」,當股價跌破上升軌時肯止賺沽出,錢還是可以賺到的。
你或許會說,5G就是全世界的未來,現時有買貴冇買錯,股價只是短線下調,暫時做蟹沒問題,股價長線還是會升,投資還是會取得盈利。不過,試回看千禧年的科網股風潮,大家知道科網已交足功課,成功改了整個世界,可是當時買入科網概念股,至今還有正回報的其實不多,可以幫你賺大錢的更少之又少,那時Google仍是初生之犢,尚未上市,只可選擇買入龍頭Yahoo!,相較買入網購龍頭Amazon,回報可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投資是有關金錢的事,骨子裡非常實際,不要想得太浪漫。概念就是很浪漫的事情,有無限想像空間,不過在投資世界不會維持太久,因為浪漫始終不可醫肚。如我在兩三個月前所說,一項技術推出商用至達到很高的滲透率,著實需要時間演進,這是實際情況,可是你若認為此技術應用今年便可無遠弗界,那便非常浪漫。南韓及美國有流動網絡商先前爭相成為全球首個推出5G服務的營運商,浪漫的投資者會認定5G真的來了,並很快滲透各地,可是若還記得我於此專欄提到,流動網絡商於前景未明下,暫時會傾向以NSA(Non-Standalone)形式建網,即是在現有4G網絡上進行5G擴容,要建立足夠5G發揮的機站,路途還很遙遠,當其後看到新聞提到兩地5G客戶投訴網絡覆蓋不好時,相信便浪漫不來。
為什麼一種劃時代的科技,往往在投資市場會造成泡沫?因為科技發展並非線性,而是以指數型增長(exponential growth),形狀就如向上的拋物線,初時發展較慢,時間越久,增長卻會越來越快,可是新科技往往給人無限憧憬,很多人認為其很快可以改變世界,這樣便造成落差,初期過高的期望,造成泡沫,實際發展卻跟不上,泡沫便就此爆破。不過,當大家遺忘了這個新科技時,有些真的會被淘汰,不過長進的便會踏入急促發展階段,若有本事於此階段找到乘勢而起的公司,回報也會很不錯,尤其是選中勝利者的機率比泡沫時高上不少。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未持有上述股票,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第一次留意華能國際(902)是因爲内地私募大佬重陽自去年起不斷增持(最高增持價格達$5.82),重陽過往投資風格無寳不落,因此非常值得關注。重陽於2018年大手買入華能H股約4億股,今年以來,重陽又加碼買入華能H股3億多股,目前共持有7.17億股,估計綜合成本約在$5左右。
除此之外,我也密切關注國内煤價、電力股業績等因素,華能早前公佈了2019年一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26.56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超出市場預期30%以上,基於一季度甚至上半年向來是用電淡季,我預期其全年淨利潤有機會高達80-100億元。
火電企業經歷了多年的業績下行,我認爲業績有機會於今年出現拐點。一般而言,我們在分析火電股時,也會重點留意以下數個關鍵因素,包括煤價、上網電價、發電利用小時等。煤價基本上斷定了火電行業的成本,而上網電價和發電利用小時則影響到收入。
從市場訊息上看到,煤價整體趨勢在向下(據國家發改委統計,第一季度,全國各港口動力煤平均價同比下降了6.8%左右),因此火電今年應該會過得不錯;從華能第一季度業績中可以看到,在收入上升5%的情況下,成本反而下跌了,因而導致利潤大幅增加至114%。
其次,我們要看的是上網電價,國家發改委已發佈《關於取消、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合理調整電價結構的通知》,取消向發電企業徵收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騰出的電價空間用於提高燃煤電廠標竿電價,緩解燃煤發電企業經營困難。
最後,從發電量及利用小時數來看,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能源局公佈,第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累計達到1.6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在成本端下降,同時收入端增長的情況下,火電行業業績應得以回升。從估值上看,現在華能H股的PE或許不足7倍,而且華能去年通過了業績派息承諾,承諾2018至2020年,每年淨利潤派息比例不低於70%。以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看和預測的盈利,我相信2019年股息率或許高達10%。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 華能(902))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類科技公司(騰訊)的產品項目機制]
受“產品項目制”激勵,公司將不斷推出新品。頤海國際(1579)為加强員工積極性,解決研發人員與業務部門脫節的問題,於 2018 年創新引入了產品項目制。在該管理機制下,項目負責人為提出新產品創意並具備統籌管理能力的員工,他們將帶領團隊完成該項目包括從立項到上市的整個流程,公司對於試銷期間的費用全額報銷。依靠頤海強大的研發平台和渠道支持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銷售,項目組在產品上市盈利後即可得到終身提成。該政策的實施極大提升了新產品開發效率和員工探索市場的積極性。
[銷售團隊:“師徒制”+“合夥人制”]
董事兼董事長施永宏先生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是頤海與海底撈共同的實際控制人,因而頤海在銷售團隊的建設、管理方面深受海底撈文化影響—銷售團隊部分採用師徒制度,老人帶新人,同時採用“合夥人制,成本扣除後的淨利提成”激發員工積極性,捆綁經銷商利益。
頤海整個銷售團隊經調整精簡後,銷售人員數量減半至 170 人,總體人數規模約佔員工總數的 8%。經精簡後的團隊,一個銷售人員最多對接 7-8 個地級市單位地經銷商,因而實質上提升了單個銷售人員的收入。
除“合夥人制”之外,頤海國際與海底撈一樣也推行“徒孫制”,藉以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具體來說,銷售人員自行招聘銷售助理,再將一部分下沉的區域分給助理,助理的工資由銷售人員負責,同時後者也可得到前者的業績提成,極大地提高銷售人員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當銷售助理管理下的渠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銷售助理再繼續劃分下沉銷售渠道給下級銷售人員進行管理。在類似“裂變”的過程中,每一位銷售人員的管理範圍都不斷擴大,獲得的收入也快速增加,銷售人員真正成為了“合夥人”,從員工變成老闆,工作動力大幅增加。
[銷售渠道擴張]
相對於調味品行業巨頭海天味業完善的銷售網絡,頤海目前在渠道上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公司工作重心是加速渠道下沉,完善銷售網絡,擴大消費人群覆蓋力度,從而拉動銷量。
頤海國際主要採取小經銷商制,近六年來,經銷商數量從增加到1500個,目前已經覆蓋全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縣鄉還在不斷擴展中。公司2018年經銷商渠道實現收入12.63億元,同比+115.2%,佔比提升至47.1%。公司制定的目標是對標海天味業的3000家經銷商,還有一倍增長空間。而從區域維度來看,2018年第三方業務40%左右收入來自於陝西地區,國內其他區域以及海外市場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同時,公司電商渠道建設也頗有建樹,目前在京東天貓等共有5家旗艦店,佔第三方收入總額的15%。在B2B業務板塊,除海底撈關聯公司外,B2B端客戶也從17年的82家增長到18年的94家。
[產能情況]
公司長期受制於產能不足的問題,目前公司僅有鄭州、成都和馬鞍山三個工廠,總產能10萬噸左右,但公司銷量增長始終高於產能增長,常年超負荷生產,產能利用率超過100%,壓力巨大。
公司目前已在積極擴產,今年9月,霸州工廠預計將投產7萬噸產能,並在20年繼續擴產5萬噸;同時,馬鞍山工廠二期產能預計將在2020年、2021年分別擴產10萬噸,預計到2021年總產能達到45萬噸左右,以滿足快速擴張的需求。
[總結]
與海底撈相比,頤海國際的擴張要簡單、高效得多。海底撈需要在全國各地不停地大規模開店,開店前需要選址規劃、新建店舖、裝修設計、招聘新員工,開店後需要導流顧客,1-3個月才能盈虧平衡,各種成本費用項目繁多、耗時久、人力成本高昂。反觀頤海國際,僅需要在少數幾個城市建立幾個工廠即可滿足全國的生產需求,所耗時間、精力和費用遠比海底撈少,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報披露後,可以看到海底撈和頤海國際的營收增速幾乎同步,但利潤增速相差較大的主要原因(海底撈淨利潤增速60%,頤海國際110%)。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3)」,請按此 。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頤海國際(157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巴郡的股東大會剛剛於月内結束,不少價值投資好友也特地飛到美國朝聖,期望從股神巴菲特和芒格兩位智者身上獲益。當提到股神巴菲特,大部分人均會提到他所提倡價值投資之精髓 – 當股價越跌時,投資者應該更貪婪地買入,因爲價值只會不斷提高。
道理表面上是沒錯,但是這又是否代表一般價值投資者就應該盲目跟從呢?我曾經不止一次看到友人因爲對所持股票擁有信心,於是越跌越買,最終落得悲慘下場。雖然我把自己定義為價值投資者,但是我也同樣會止蝕,只因我深信止蝕是投資組合中重要風險管理措施。或許有人會認爲價值投資就不應止蝕,因爲一旦止蝕就代表違背了價值投資投資的宗旨。我對此不以爲然,因爲公司的基本質素是會出現變化的,有的變化是自身的,譬如精明能幹的管理層突然離去、公司的財務狀況出現重大改變等;有的變化是外部的,譬如中國公司經常面對的政策風險、行業出現新競爭者或競爭格局大爲改變等。估值不只是簡單的數字游戲,不是說價格越低,便代表越要買;因爲公司分析除了考慮估值外,也需要考慮公司質素的變化,一旦質素有變,原來的估值邏輯便不再適用。
另外,也有部分價值投資者認爲只要不止蝕,那麽賬面的虧損總有一天能夠被收復。我不曉得這當中的理論根據,我只知道有衆多股票跌下來後,是永遠不會重回高位,就如思捷環球爲例,現時的時裝界競爭已遠比過去爲高,而思捷環球的品牌實力也遠比過去為低,要重拾過去光輝的難度極高。如果投資者在高位買入思捷環球,然後期望將來有朝一日能夠回原位,我認爲這只是幻想,更務實的做法是應該儘快止蝕,將剩下的資金轉投至更具爆發力的增長股上,方爲上策。
我們作爲專業基金經理,一直將風險管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正正如此,我們所管理之長倉型投資組合才能於去年港股大跌市中力保不失,為客戶賺取正回報。我們其中不下一次在公開場合分享,我們一般依賴50天移動平均綫作參考,如果股市或個股跌穿這個關鍵位置,除非我們對公司的基本因素極度了解,否則並不排除會先行止蝕離場,以保留資金留待更佳的位置重新進場。
最後,我將於6月1日出席一個生物醫藥股投資講座,並擔任分享嘉賓。熟悉我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醫藥股一直也是我重點關注的投資板塊,而且我過去也發掘了不少倍升醫藥股。有興趣參與的朋友請到我個人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ng.larry/)了解詳情。
作者Larry 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利用品牌優勢和調味料經驗發展新產品綫]
頤海國際(1579)除了在火鍋調味料保持快速有序的新口味研發,也積極嘗試突破火鍋產品綫的限制,譬如利用調味料經驗去發展中式複合調味料。中式複合調味料為混合均勻的即用型調味料,供需要準備相當複雜的混合調味料且口味易受輔料及調味料影響的著名中式菜餚使用。
一般人更願意高價購買由知名產商生產的產品,以獲得媲美餐廳的味道及品牌產品的食品安全保證。中國中式複合調味料市場增長迅速,現時市場規模約188億,複合增長達17%,預計到 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268億元。
中式複合調味料進入門檻也低,行業頭10位市場佔有率僅為17%,75%為中小企業,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强勁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年輕一代因為烹飪經驗不足,生活節奏快,因而更青睞混合均勻的即用型複合調味料;二是隨著增加產品多樣性及開發優質品牌產品,預期需求會進一步上升。
頤海現時提供包括小龍蝦調味料、酸菜魚調味料和麻辣香鍋調味料在內的19款復合調味料,2018年貢獻收入9.5%。與火鍋調味料業務類似,第三方佔比逐步在提升,對於關聯方的依賴性在降低。
[率先推出自加熱小火鍋,搭建多元產品線]
於2017 年 2 季度推出的自加熱小火鍋迅速成為爆款產品,截止 2018 年底,自加熱小火鍋收入佔比已急增至 16.8%,成為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
目前市場上比較火熱的自熱小火鍋主要有莫小仙、凰巢、德莊、頤海四類。頤海國際公告稱,據淘寶和天貓的相關數據顯示,海底撈品牌的自熱小火鍋產品銷售額位於該子品類首位。頤海國際在銷售小火鍋產品時,使用的是海底撈品牌,得益於海底撈的強大品牌效應,以及優秀的渠道佈局,自熱小火鍋業務開展的如火如荼。頤海於17年下半年迅速推出 5 款小火鍋,2018 年增至 8 款。
方便自熱小火鍋的鍋底也延續差異化策略,一方面開發多種口味覆蓋不同人群(多種鍋底口味+豐富食材組合);另一方面也迎合市場,近期推出客單價在 25 元左右的健康素食小火鍋,目的是定位素食低消費人群,從而進一步搶佔市場份額。
目前自熱方便火鍋的市場規模約在 15-20 億元數量級,考慮到方便火鍋具有部分替代方便麵的屬性,以及 2018 年方便麵 500 億元的市場規模,保守估計自熱火鍋行業未來有望達到 100-150 億元數量級的市場空間。
[拓展即食醬與休閒食品品類,挖掘下一個增長點]
頤海實行多品牌策略,其中火鍋調料和自熱小火鍋採用“海底撈”品牌,第三方定製餐飲產品採用“悅頤海”品牌,中式復合調味品採用“筷手小廚”品牌,即食醬為“好好吃飯”品牌,休閒食品為“哇哦!”品牌。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2)」,請按此 。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頤海國際(157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投資增長股,成效當然事半功倍,至於怎樣找到增長股,當然也非易事,但凡事也要累積經驗,不斷學習,有志者事竟成。增長股有大有小,大的往往增長已成形,估值已高企,投資者期望股價可與盈利同步成長;小的往往增長未成形,但也未穩定,因此風險較高,不過估值不高,投資者期望股價可與盈利同步成長之餘,期開估值也提升,股價上升幅度便越高。
今天和大家分析的是工業股盈利時(6838),可視為小型增長股,為什麼?先看其近年股價(圖片來源:港股360),近三年穩步上揚,近日更未太受市淡影響,不過風險在股份流通量不高,成交有時會較稀疏,股價波幅或較大,業績一不理想,若想減持或需跳價才可沽出。
另外,下表可見近兩年收入及盈利增長理想,配合股價升勢。
可是,留意上表的話,可見2016年收入及盈利呈倒退,此為小型增長股業績不穩定性的風險。看下表不同業務的收入,當年主業錶帶呈倒退,其後重拾升勢;時尚飾物當年倒退更大,重要性開始下降;手機外框及零件當年剛起步,未能抵銷其他業務的跌幅,但其後持續高增長,去年重要性已貼近錶帶。
看下表不同地區的收入,當年剛好錄得來自台灣的收入,佔比亦越趨重要。
看下表的資產負債狀況及營運現金流,集團財務健康,現金充足,近兩年派息比率為47%,以現價$2.68計,息率約5.4%。
盈利時這隻小型增長股值不值得投資,最重要看其近兩年的增長能否持續,待我得到更多資訊,再和大家分享。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 述股票 )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就著兩星期前我在專欄提到投資「增長股」的組合勝算較高,才可「坐住贏」,有讀者反映不是不認同箇中內容,但似乎過於理論化,實在說易行難,尤其是遇到「增長股」變質,更難掌握,很易由贏變輸。其實他也有其道理,可是無論投資或做事,皆需訂下正確的中心思想及框架,不然左搖右擺,縱成事也會走上許多冤枉路!事實上,我們以此基礎建立及更新組合,中長期回報也很理想。而文中亦提到,增長股可能會增長不再,所以需作定期檢討,不可只管Buy & Hold,純價值投資者也不會這樣死板吧。至於怎樣可以將中心思想及框架實踐得好,當然還需累積經驗以不斷完善,可是若果投資沒有正確基礎可依循,則很容易會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
提起「增長股」,有投資者便會聯想到更捧的「十倍股」,這是股票投資的長期流行語,因為將回報量化更見實在,十倍回報著實太吸引,但「十倍股」相信更是說易行難,買入某股票時股價$1,待其升至$10以上才沽出,很多時需經年累月,能抵受期間的套利誘惑,做到的投資者著實不多。更何況股價期間又不是只會直升不跌,當股價升至$4時,卻遇著公司業績短期不理想,又或因大市氣氛轉差而大幅回落至$3,可以對公司有足夠信心而抵住壓力不沽貨者,數目可謂更少。你或許即時反駁,說傳媒間中也會訪問一些普通投資者,分享他們怎樣投資某一隻股票,由$1持有至$10的勵志故事,可是我卻從未見記者有足夠「聰明」或意識去問這些投資者,究竟這隻「十倍股」現值,佔其身家多少百分比,因為這個才是一直持有這隻股票一股不沽的壓力源頭,若果佔比只有少於1%,沽出套利壓力不大,這個故事的參考性也不大。
更諷刺的是曾聽過一個故事,因為投資佔身家只是皮毛,這個投資者根本不記得自己曾買入這隻「十倍股」,當五年後無意看一下已遺忘的那個證券戶口月估單,才發現自己的「創舉」,順道在朋友圈玄耀一翻,輾轉成為傳媒訪問對象,自然會堆切一個堂皇的理由,以顯示自己的「智慧」,當然也不會提及那個證券戶口其實還有一隻已被除牌全輸的股票!無論是以往般為求增加銷量,又或時下般為求增加點擊,無論在傳媒或社交平台上,不將吸引點無限放大,隱惡揚善,那會有立足之地!於這個世代,每個讀者也要有批判思考,不好容易全盤接收傳媒或社交媒體的訊息(當然也包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因為看到的可能並不是事實的全部,更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我兩年前也聽過另一個故事,有投資者於多年前舜宇光學(2382)股價還是個位數時開始買入,期後逐步增持,佔身家也有一半以上,直至當時股價過百元時仍一股未沽,怎樣做到?何來信心?因為他一開始便以作為公司股東,怎樣經營公司業務的角度去考量,雖然作為小股東很難去左右管理層的決定,但自己仍做足功課,了解行業的發展前景,以衡量公司所行策略是否到位,當然也會積極出席股東會,把握與管理層接觸的機會,以建立足夠信心,一步一腳印去和公司一起成長,以達致股價輾轉上升下,增持而非減持的決定。他已當舜宇光學是自已的一盤生意,試問對公司業務前景有信心的大股東,又怎會隨意減持自己的股權!
當大家以喊口號式說自己要找到「十倍股」去投資時,請先自問有否足夠的熱情,可以和上述舜宇光學投資者般,去和公司共同進退,一起發展成長!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並未持有上述股票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主營業務處於高速增長賽道]
2018年火鍋調味料收入19.6億,佔總營收72.9%,是公司的第一大業務。其中關聯方佔比下降到41.5%,增速28.4%;第三方佔比上升到58.5%,增速31.2%,三方業務重要性越來越高,對於關聯方的依賴性在逐漸降低。
根據中泰證券資料顯示,火鍋調味料可分為火鍋底料(佔80%)和火鍋蘸料(佔20%),整體市場規模約200億,預期這兩至三年維持15%的複合增長率。而銷售渠道主要可分為B2B餐飲端和B2C零售端,兩者大約各佔100億市場規模。在B2B端,隨著連鎖火鍋餐廳比例不斷增加(估計近年依然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為實現便利標準化與安全高效,越來越多的火鍋店開始使用包裝火鍋調味品,而且火鍋調味料不僅用於火鍋,還能衍生到香鍋、麻辣燙等類火鍋類行業;在B2C端,增長主要來自不斷推進的城鎮化及渠道拓展,一般家庭選擇在家自製火鍋的情況越來越普及。
但由於火鍋調味料市場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低,基本上首五位市佔率僅為29.7%。但是隨著消費者消費升級,對中高端火鍋底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中高端產品佔整體市場已經高達25%或以上中,2020年行業規模有望達到76億元。中高端市場的經營情況稍好,首三位佔51.1%,其中頤海國際是絶對龍頭,整體市場市佔率7.9%,中高端市佔率34.7%。
火鍋料主要有傳統四川底料品牌和火鍋企業衍生底料兩幫公司,前者以“紅九九”“大紅袍”為代表,多用於低端餐廳和農村地區,產品單價每包5-10元,為低端火鍋底料;後者以頤海、德莊為代表,多用於中高端餐廳和城市家庭,產品單價每包10-13元,為中高端火鍋底料。
再者,頤海的高速成長也得益於消費者對健康追求的趨勢。中高端火鍋底料區別於低端火鍋底料主要的點在於其採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傳統的老油火鍋採用牛油反覆熬製,味道醇厚,但是動物油包含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非常高,對人體健康不利,而新派火鍋底料產品採用的是植物油,比如油菜花籽、大豆壓榨出的食用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和植物固醇,且植物固醇不僅不能被人體吸收,還能阻止人體吸收膽固醇。因此植物油的火鍋底料順應了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飲食營養健康的趨勢。
頤海主打的火鍋底料產品順應了飲食健康化趨勢,採用植物油,而非傳統的牛油製成,在該細分市場中獲得先發優勢。其次,頤海的火鍋底料產品打破了大眾對川式火鍋鍋底只有一種口味即麻辣的印象。頤海目前推出的火鍋底料口味多達 48 種,其中非辣的營養鍋底占了 50%,傳統的動物油鍋底僅佔 9%。橫向比較同類火鍋底料產家,頤海不僅是推出產品組合最多的,而且也是口味選擇上最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口味不僅有利於頤海避開傳統以麻辣為主的川式火鍋底料市場激烈的競爭,也有助於在不吃辣的地區推廣,覆蓋更多不吃辣的消費群體。
從業績數字上看,其中2018年火鍋調味料分部,關聯方收入增張只得28.4%,遠遠低於海底撈公佈的門店擴張速度,我相信其中原因是海底撈開店主要集中在Q4,頤海對應的收入增長應有半年延遲,因此2019年中期業績的關聯方收入增速應該會很不錯。至於2018年業績中,第三方收入收入大幅增長106%,分部銷售佔比首次超過關聯方(高於50%),相信在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渠道佈局繼續擴展、以及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等有利因素下,2019年第三方收入增張還是值得期待。
(資料和圖表來源:年報/中泰證券/國金證券/興業證券)
若要重溫「頤海國際(1579)投資價值之初探(1)」,請按此 。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頤海國際(157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近月股市受貿易戰再度升溫影響,股市應聲下挫,影響投資氣氛;但我一直深信,從中長期看,貿易戰只是衆多事件中的其中一件,我只知道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長期向上,股票上升的概率還是高於下跌的。
以我長期跟蹤的澳優乳業(1717)爲例,從組合首次買入(2017年7月)至今,股價已經升幅達3倍多,就算在貿易戰升溫下,澳優也在交出亮麗的第一季業績而創出新高,這就是我一直追尋的增長股故事 – 擁有優秀的賽道(行業或生意模式),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業績便如滾雪球。如果澳優是過去兩年最成功的投資標的之一,我想頤海(1579)定必是最失敗的投資標的。我也是從2017年年底首次覆蓋頤海,但是當時並未認知它的增長潛力,因此沒有買入;其後我於2018年中曾經買入,因爲認爲業績優秀、增長前景龐大,但是在股市反復下挫時,我因擔心它的高估值會令投資者抛售,於是先行賣出,也因此而錯失往後以倍數的升幅。
我希望借機會一連數期,深入分析頤海的生意模式、市場前景、競爭優勢及估值等領域,從而佐證爲何我會選擇在股價自上市以來升幅已達10倍依然再次投資。頤海主營火鍋底料和火鍋調味料,是海底撈集團公司之一。公司前身是專門為海底撈門店提供火鍋底料的集團子公司,2013年拆分獨立,2016年於香港正式上市。公司目前的收入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B2B和B2C業務,兩者大約各占50%,其中B2B的生意主要是來自海底撈集團及其關聯附屬公司,是獨家火鍋底料、蘸料和調味料供應商。而B2C業務主要是以通過經銷商、電商渠道銷售給C端零售客戶,其中產品包括火鍋底料蘸料、中式復合調味料和自熱小火鍋等產品。截止 2018 年底,公司共有 52 款火鍋調味料,19 款中式復合調味料(包括 3款即食醬)和 7 款方便速食產品。按品類來看,火鍋調料是核心業務,占收入比72.9%,復合調味料9.5%,小火鍋16.8%(18年業績增速最快)。
公司過往業績連年保持高速增長,2013-17 年收入和淨利潤 CAGR 分別達到 51%和 85%。
公司業務相對簡單,行業雖然增長前景龐大,但是競爭非常激烈;唯頤海我認為它可以背靠海底撈就是最大的優勢,海底撈去年上市也提出加快拓展門店,新店將會拉動穩定的B2B需求增長,這部分的增長確定性非常高。同時頤海也可以借助海底撈品牌,迅速發展B2C市場,集中資源研發、生產產品、開發銷售渠道,並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再拓展其他周邊業務。篇幅有限,下期再續。
作者Larry 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上述股票,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最近看到一篇有關投資股票的文章,探討股民應該要「坐住贏」還是「炒住贏」。「坐住贏」者,即買入股票後便不會出出入入以求賺取每一個波幅,而是靜待股價升值,從而取得盈利,我會用「投資者」或「買股者」形容之。至於「炒住贏」者,即買入股票只為了取得短線盈利,出出入入等閒時,不曾想過會長揸不放,我會用「投機客」或「炒股客」形容之,為什麼用個「客」字,因為他們只是所買入股票的過客吧!
其實每個投資者各善勝場,有些精於投資,有些精於投機,投資方法並不是重點,只需合法合規便可,最重視的始终是結果,即是要取得自己認為合理及滿意的回報。不過,由經驗引伸的市場共識卻告訴我們,時間一拉長,大部分「投機客」都賺不了錢,因為很多人很天真,低估了投機炒賣的難度,一段時間幸運地贏到錢,便一本通書睇到老,莫視市場變幻莫測,環境一變,同一套方法轉眼便可以由贏變輸。更多的是,很多「投機客」以為自己是個「投資者」,贏錢時以為自己能力了得,所買入的全是自己努力發掘出來的好股,實情只是身在牛市,贏在市場配合,當市場由牛變熊,便不知怎去應對,原形畢露下,極速進化成為另類「投資者」,只可惜持有的是一堆不知何年何月可回家鄉的劣質蟹貨!
當然,「投資者」也不一定可以賺錢,若果買入的股票質素不好,時間並不會是他們的朋友。就算公司質素好,但未來沒有增長,若果買入時股價過高,即高過應有估值不少,時間也不會是他們的朋友。所以,投資股票要賺錢,最重要的還是買入的公司質素理想之餘,還要預期未來盈利有增長,即市場稱之為「增長股」,就算買入時估值偏貴,但當公司盈利於未來向上,估值也會提升,賺錢只是時間問題。其實道理很簡單,假設一間公司以市盈率去作估值,應有估值便是市場賦予這間公司的估值市盈率,再乘以每股盈利,若前者不變,當後者於未來每年提升,估值也會以同一速度上升。仍有不少人不明白為什麼騰訊(700)的股價會在過去四年升了兩倍多,還認為是泡沫,可是事實上期間每年最高股價所反映的市盈率也是在47倍左右,股價升幅只是合理地對應期間每股盈利升了兩倍多吧!
不過,買入「增長股」也非全無風險,最直接的風險是公司於未來盈利增長不再,所以投資者還需密切留意公司的最新動態及業績。另一個是估值下調風險,好像騰訊今年面對主業遊戲業務的國策不明朗因素,正努力轉型尋找另一業績催化劑如雲端及廣告業務,市場可能未會再賦予如過往四年般的47倍估值市盈率,即股價升幅會低於每股盈利增長,若以過高估值買入,「坐住贏」的需時會更長。當然,反過來說,若能買入一隻「增長股」而其後市場還提升其估值市盈率,就如過往三四年的舜宇光學(2382),相重效應下,股價升幅可以很驚人,這才是投資「增長股」的最高境界。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騰訊(700),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領展(823)、友邦保險(1299)及中國平安(2318)三大熱門藍籌增長股,那隻會先成紅底股(股價達$100)?先看現價,分別為$95.95、$83.45及$95.4,明顯地友邦保險(下圖來源:港股360)是冷門,因現價距離$100較遠。
事實上,以我現時預測的估值區間,友邦保險至今年12月年度為$66.7至$86.8,估值上離$100還遠。不過,若看到下年度,預測估值區間為$74.2至$96.5,只要加上一點估值提升,又或盈利比現時市場預測高,2020年有機見$100。
至於另外兩間公司,現時可為叮噹馬頭!以我現時預測的估值區間,領展(上圖來源:港股360)至2020年3月年度為$72.4至$102.4,按勢頭股價正走向估值區間高位,但現價已是在偏高位置,套利沽壓較大。至於中國平安(下圖來源:港股360),因剛公布季績理想,市場調高盈利預測下,我現時預測至今年12月年度的估值區間為$67.5至$119.9,現價只是稍高於合理估值$93.7,今年向上空間仍吸引,買盤會較積極,因此我認為除非近日中國發生較大的金融風險,又或A股大幅調整,中國平安會是三者中最早成為紅底股。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領展(823)、友邦保險(1299)及中國平安(2318))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去年某些投資者能夠成功避過熊市,主要是因爲他們在股市大幅下跌之時選擇清倉,這個決定事後看來絕對正確,但是同時他們大都錯過了今年第一季度的升浪,因爲他們依然相信熊市不會這麽快便完結,何況經濟數據還未改善、中美兩國依然未達成協議等一系列足以支持股市要繼續下跌的理據。
實際上,在市場氣氛欠佳時,我也很少會清倉,反而一般的做法是盡量保留核心持股,然後把那些信念較低、風險較高的持股減持,增持現金來作防守。雖然,有時候心裏知道股市有機會繼續下挫,保留核心持股依然會令投資組合蒙受虧損,但是我依然深信好公司的價值在牛熊市依然成長,而且清倉股票只會令自己容易變得Biased。當你一旦清倉,你很難會保持中立,你總會傾向接收負面訊息,因爲心裏你期望股市能夠跌低一點,好讓你在更好的價錢買入股份。但往往事與願違,股市很可能無聲無息地已見底。就以這次升浪爲例,多國政府(包括央行)在年初已經大打開口牌,會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部分國家如中國更大力減稅、加大投資等去救援疲弱的經濟,仿佛再次為市場設立一個Short Put,股市既然跌不下,便開始修復估值大舉上升了。
一旦你認定了一些優秀的公司,你需要看的是長期複息增長,是否在短期內跑輸你不應該太過介意,因為一時的落後或許造就一個更佳的買入機會。投資者均應該以長線投資看待優秀的公司,因為如果是抱著投資一年、數月的心態,一旦進入時機不理想的話,基本上是很難短期內實現盈利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時間越久,賺取利潤的機率會慢慢越高,獲得複息回報也會更好。未來股市怎樣走,總是沒有人能夠估計,但是我們只知道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長期向上,股票上升的概率還是高於下跌的。
對於今年股市,我們認爲中港股市的高位短期内已見,但反過來説恆指要跌回去年24,500點左右的可能性頗低,較合理的看法是股市在第二季度先作調整和整固,這對中期股市走勢是更健康的事。如果你年初至今一股未有,這次回調應該是一個較佳的建倉機會。我們第二季的打法上會保守一點,但是同時守中有攻,因爲不少公司已陸續公佈第一季季度業績,其中個別保險、券商、水泥、電力、醫藥股也公佈了不錯的業績,我們期望在這些板塊中能夠選擇到一些能夠貫穿全年的投資目標。另外,早前一直處於强勢的收息類股份最近有所回調,我也認爲是一個好機會慢慢收集。始終全球未能加息是主旋律,收息類股份依然值得占上組合一個重要位置。
作者Larry 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香港寬頻(1310)近日又很熱鬧,正式宣布完成收購匯港電訊(WTT)不久,又公布至今年2月的中期業績。我約一年前為客戶於約$10.8買入香港寬頻,股價升了後便在$12上下徘徊了大半年,一直持有不放,就是計到至今年8月年結的估值區間上限應可達到約$15。就這樣呆等了這麼久,收購WTT獲政府核實,股價終現強勢,向上突破,最高曾見$14.62(下圖來源:港股360),基本上達標。
昨天收市,集團公布中期業績(下圖來源:明報),提到收入及EBITDA按年上升,純利及可調整盈利按年下跌,又提到ARPU(每戶平均月費)按年增長,但將打減價戰搶市佔率,可謂有好有壞,五味雜陳。不過,我一直視香港寬頻為增長收息股,所以會聚焦在派息的相關事情,我信管理層,任何策略也是為了派到目標的股息,以滿足如大股東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等的意願。
集團建議派中期股息每股$0.34,較去年同期派每股$0.26增加31%,並預期下半年派息不會少於上半年,即最少每股派息$0.68,符合先前市場的預期。業績公布後,市場平均預期2019年度(至8月)、2020年度及2021年度分別為$0.687、$0.873及$1.017,按年增長分別為23%、27%及16%,吸引過另一增長收息股領展(823),以現價$14.04計預期是年度息率達4.9%,亦遠勝領展,當然電訊行業的競爭亦高上不少,因此估值會較低。
以過往兩年息率區間作參考,我預期是年度的估值區間為$11.3至$15.3,是年度至今低位$10.96,至今高位$14.62,低位已見,向上發展還有9%水位。但我會嘗試看遠一點,現時預期2020年度的估值區間為$14.1至$19.0,現價便忽然變得很吸引。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 領展(823)及 香港寬頻(1310) )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復活節期間到上海旅遊,無論是職業病發作,或興趣使然,也會多加留意上市公司的業務,以了解箇中機會及風險。九年未踏足上海,是次住在外灘,自然會再到南京路步行街逛逛。步行街和以前分別不大,店舖組合當然有所不同,但吸睛的不太多,波司登(3998)旗艦店算是其中一間,向街大大的螢光屏顯示出Marvel的角色。集團近年業績復甦,我更想入內看過究竟!
一踏進大門,便見到和Marvel聯乘的服飾,有T恤、Jacket等,但並非波司登主打的羽絨,感覺很年青,一洗在的腦中波司登老士的形象。
接著在我眼前出現的羽絨服,也逐步改變了心目中對集團負面的形象。記得有分析提到波司登羽絨服現有法國知名奢侈羽絨服品牌Moncler的影子,這樣形容著實誇張了點,但看其款式設計明顯追上潮流,著重物料及標榜功能性,二樓還有冰雪體驗屋,顧客可試穿羽絨服去體驗零下十多度的環境,整體感覺檔次比前高,但價格仍算是相宜的水平,業績改善,似乎並非無因,即管看看其近年財務報表,以尋找端倪。
集團3月年結,至9月的上半年,收入按年升16%,毛利按年升23%,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0.1%升至42.3%,源於產品平均檔次提升及原材料成本控制得宜。純利按年升44%, 撇除非經常性收益之除稅前溢利亦按年升39%。
集團數年前業績較差,一來為拓展多元化策略所進行的收購及融合做得不理想,二來存貨及現金流控制差勁,不過這些問題近年似得到改善。現時主要業務較為集中,包括羽絨服、貼牌加工管理及女裝,以羽絨服最重要,佔整體收入及溢利分別約52%及72%。另一方面,包括男裝的多元化服裝正逐步淡出,未來可減低其虧損的負面影響。
集團的存貨週轉天數不算低,但近年已從較高水平逐步下跌,現金循環週期亦然,以前的擔憂得以降低。整體來說,管理層近一年的策略得宜,執行力不錯,加上業績各方面也有改善,值得重新關注。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不少投資者喜歡買入中工建農的四大內銀股,可是股價多年來,只是上下徘徊,停滯不前,問他們究竟滿意否,大多答案會是縱使股價不升,至少每年有不錯的股息,事實上,這些股票也有約5厘的息率。不過,以投資角度看,若只是為了每年收取5厘的股息,會否有其他更低風險的選擇?內銀股每年股價的波幅不算低,還要冒中國金融體系發展中的高風險,就算是大到不能倒,當遇上十年前的金融海嘯,或其後的中國企業過度借貸,又或四年前的「港股大時代」沒落,持貨者還是要吃下不少驚風散!
若只是為了每年收取5厘的股息,為什麼不投資在二線香港物業REITs如陽光(435)、置富(788)及泓富(808),又或者是一線香港電訊商如香港電訊(6823),就算市場預期每年派息增幅有限,至少業務穩定,派到預期股息的確定性較高,又不需吃驚風散!
所以,買入四大內銀股的投資者,不要再欺騙自己這些投資只是為了收息,你們骨子裡也是希望股價升值,只是這些股票幫不上忙,便找個藉口自我安慰!反而買入那些風險更低的REITs,除可收取高息,過往數年還享受到股價升幅,因此四大內銀股的支持者卻損失了時間值,其實很容易心理不平衡!
可是,就算買入四大內銀股的投資者,主要目標是為了股價上升,可是到頭來也是個不理想的決定,要投資內銀股,便選一間最好的,很多投資者知道招商銀行(3968)是行業表表者,商業化營運,又不需負上過多的並非以股東利益為大前題的「國家任務」,看看今年甚至過去數年的股價,市場已給了大家答案。去問那些重視股價增值的四大內銀股投資者,為什麼不買入招商銀行,大多會答後者息率不大吸引呀,真的是充滿矛盾!同樣道理,放在匯豐(5)的投資者也管用,你可試試問他們為什麼不去投資在恒生銀行(11)呢?答案也是「為息不為升」,多麼清高的情操,但知否過往數年又損失了多少時間值?
過往數年股價升幅最大的大型藍籌股是那間公司?相信很多投資者會即時想到騰訊(700),那麼這隻股票的息率如何,大家也知道很低,投資在騰訊的很清楚是為了股價升值吧!投資一隻股票前,需先問自己目的是什麼,收息就是收息,增值就是增值,不要自相矛盾,買入收息股,但股價升不上便沽了;又或買入增值股,但派息不好又沽了,最終兩頭不到岸,投資回報那會理想!
此時你或許會問,可否找些兩全其美的股票去投資?不是沒有,就是不多,也不易找,一些有質素有前景的中小股,也會派息慷慨,未引起市場留意前,估值不高,息率理想,可是過了數年蜜月期,增長潛力逐漸被市場發掘,估值變得越來越高,縱使公司派息依舊慷慨,但這隻市場認同的增長股,股價高企下,息率已變得不吸引。至於能否在此股的投資蜜月期時便發掘到其潛力,那要看你的功力及勤力,當然不容易!
增長收息股,很多投資者熱切追求的對象,現在令我即時想到的還是領展(823),雖然隨著估值提升,息率已越來越低,不過市場還是接受,因為一早已視領展如優質公司債券,而買入債券後收息固定,但買入領展後每年收息也會增加,過去四年平均每年升幅近11%,市場預期其後兩年平均每年升幅仍有約9%,經濟好時派息增幅更確切,經濟差時又可成為資金避險對象,進可攻,退可守,股價波幅因此收窄,投資風險降低,只此一家,難怪長升長有。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11、435、700、788、808、823、3968及6823,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3月終於過去,每年業績期均是工作高峰期,每天面對排山倒海的公司公告,真的有點吃不消的感覺。但反過來説,業績也是我們作爲價值投資者尋寶的好時間,每每也能尋找到一些估值吸引、前景優秀的潛力增長股。其中一家吸引到我眼球的就是利亞零售(831),相信港人定不會對其業務陌生,因爲公司是從事OK便利店、聖安娜西餅和新眼鏡零售業務Zoff。利亞生意模式穩定,一直吸引不少忠心股東長期持有。
當我們翻開業績,不難發現過去數年盈利幾乎沒什麽增長,但是2018年卻再次出現突破,尤其是便利店業務。我們與管理層會面後,了解到便利店業務實際上多年也能維持銷售增長,但前些年盈利未見改善,主要是因爲香港租金、人工成本上升過快。但是,近兩年租金開始減慢升幅,因而有助減輕成本上漲的壓力;同時公司內部開拓了新方式去吸引人流,就是將【OK齊齊印】正式App化。簡而言之,以往消費者每消費滿$20便會得到印花,然後儲齊特定印花數目便能換取禮物;但是現時只要你下載了手機App,並且將八達通卡連上,以後每次消費後便能自動記錄在App内,使用相當方便。更重要的是,每當OK便利店有特定優惠時,公司能夠率先用App作Push形式推廣,鼓勵了市民的重覆銷售。現時App的登記用戶已高達120萬,管理層表示會持續加強這部分的創新,以繼續令同店銷售(SSSG)維持較整體市場快的增長。
第二個主營業務是聖安娜西餅,香港業務是盈利的,但是内地去年則錄得虧損,主要是因爲人民幣去年曾經急升急跌,因而也影響到盈利狀況。管理層表示香港業務繼續是現金牛,而内地業務則期望在年內扭虧。而公司也將為聖安娜也推出類似便利店的App,期望也能達到加强引流的效果。
最後重點發展的新業務就是眼鏡店。此業務是與來自日本的Zoff合作,主要是Zoff也希望拓展海外市場,而利亞從事零售業多年,經驗豐富,因此兩者一拍即合。現在公司需要每年付出專利使用費給日本總公司,同時日本公司會負責生產、設計、供貨及市場推廣等。利亞能夠針對每一次的新品,針對性地按需下單,譬如Zoff曾推出Star War主題的眼鏡,因為利亞認爲香港市場對Star War產品並不熱烈,因而選擇性地減少入貨。眼鏡店現時已有6間,公司認為香港市場在未來2年內也可以多開12至20間,大約可以做到每個主要區域都有一間。暫時而言,全部眼鏡店均能夠在開業的1至2個月內現金流轉正,而且現時整個眼鏡業務應該已在賺錢。一般市面上的眼鏡店大約日均銷售大約是1萬左右,但是Zoff品牌大概能夠做到4至5萬。管理層認為Zoff這種像Zara、H&M式的銷售模式將會打擊傳統眼鏡業,創造新的需求。實際上,日本另外兩家與Zoff類似的同業也均在香港開展業務,分別是Jins及Owndays。公司認為他們比較著重功能性,而Zoff主打Fashion路線,客路會有所不同。
管理層公開表示今年目標盈利增長20%,我們認為這是大概率能做到的事,主要是因為公司剛出售網上零售平臺指點(過往一直錄得虧損,出售後將能節省近千萬)、便利店業務繼續成長、內地聖安娜扭虧、新眼鏡業務實現盈利等,這幾點疊加起來應該能讓公司在去年的基礎上實現增長。再者,今年是公司成立的週年紀念,公司有機會派發特別股息。過往公司派發特別股息的方法,一般是派發手上現金的一半,意味著現價計算股息有機會突破6%。
利亞生意模式穩健,過往估值上限可達22-23倍,現價往績PE只有17倍左右,upside連股息應該有30%或以上。
洪龍荃,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上述股票,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By Michael Kan – 增長股專家)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3月下旬依始,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低於3個月期國債孳息,市場稱此現象為債息倒掛,按過往多次經驗,代表經濟衰退將至,引致市場憂慮,美股率先大跌,接著全球股市也跟趺,港股及新興市場也未能倖免,當時還記得傳媒又充斥負面訊息,投資氣氛也突然變得很差!不過,至今已知的事實卻是,全球大部分股市自那天後,整固數天後又再拾級而上,不只高於大跌前的水平,更升破近月新高,升至近半年高位,而港股相較上更強。
不少投資者,尤其是經驗不深的,會認為這個結果很矛盾,不過若果投資市場,每次出現事情A,便有結果B,那麼大部份投資者也會是贏家!我投資股票二十多年,初時市場邏輯算是較簡單,當專業投資者的參與率越來越高時,情景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是次看似矛盾的結果,可以簡單解釋為港股骨子裡仍很牛,壞消息出現時,負面影響只有一兩天,甚至一點影響也沒有,照升如儀。另一個較少分析提到,但我更認同的是,債息倒掛不會帶來經濟衰退,所以根本不是什麼壞消息。對於一些所謂市場共識出現時,我第一樣查的會是究竟最近這個邏輯成立時,發生在何時,而上次債息倒掛成功引致經濟衰退,已是金融海嘯前!我不知有否官方或經濟學家統計過,印象中不少這些所謂很準確的邏輯,在金融海嘯之後準確性實在存疑,需知道QE前後根本是兩個世界,全球瘋狂放水改變了整個金融生態,政府已對低息這藥方上了癮,至於持續用藥何時會爆煲出事,經濟學家自十年前QE首度出現起,已多次在不同時期溫馨提示大家全球金融體系快將崩潰,可是至今卻依然健在,至於這個「狼來了」的童話故事,狼究竟何時真的會來,根本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到,若果那刻真的出現,只有那些在任何時間也唱淡的傢伙,才可高調聲稱自己「成功爭取」到另一個金融海嘯!
投資要有憂患意識,但是也需要客觀看看事實及現況,不好憂慮過度。港股自今年初觸底上升,首季升勢還很凌厲,資金源頭有外資也有北水,有不少交易日成交更超過一千億港元,不同板塊各自各精彩,好不熱鬧。還記得去年年尾,股市一片愁雲慘霧,越來越多分析認為港股今年初會來個終極大挫,然後才能有機重生,我當時也沒有水晶球去看好股市,但隱隱然感到相反理論發揮效力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有「專家」認為恒生指數會低見8000點,而還有不少信徒時。對比2007年金融海嘯前,恒生指數升近32000點,有「專家」走出來說會見40000點甚至50000點一樣,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升市時,投資者會以傳媒又吹捧多少個「股神」出來,以衡量股市何時爆煲,其實現在調轉來看也管用,當跌市時出現不少非常熊的另類「股神」,加上若果這些「股神」根本不是精於股市,物極必反,此其時矣!這些指標才是永恒不變,比什麼債息倒掛的市場共識,更準更有意思。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組合經理
(By Larry Hung – 增長股專家)
面對股市的上漲,相信本身持有好倉的朋友會感到興奮,但相信有更多的朋友實際上是錯過了這一次升浪。
擇時很難、有時候寧願笨一點,看長遠一點
不少朋友曾經也跟我聯繫,期望了解到投資管理服務的詳情,但是最終決定下手開戶的畢竟還是少數。我想大部分人猶疑的不是對我們的信心,而是在股市下跌時總想在更低的位置才開戶投資,這樣表現便可更好;又或者當股票上升時,他們會希望在股市回落時再開戶,這樣便可以避免在高位買入蒙受短期的損失,但是往往股市便絕塵而去。
熊市才是最好的分辨
我認為投資在基金經理上是應該看長線回報,而且是應該投在人身上。我經常強調看一個基金經理的能力不是看他在牛市中能賺多少,而是應該看他在熊市中如何能替你保護財富,甚至賺取正回報。而且,你要對這個基金經理有充分的認知,了解到他的性格、強弱項、投資框架是什麼,這些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能夠了解到(包括文字或訪談)。
一旦你認定了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你看的是長期複息增長,是否在短期內跑輸你不應該太過介意,因為一時的落後或許造就一個更佳的買入機會。我衷心希望我們的投資者均是以長線投資看待整個服務,因為如果是抱著投資一年、數月的心態,一旦進入時機不理想的話,基本上是很難短期內實現盈利的。
投資組合已創出歷史新高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時間越久,賺取利潤的機率會慢慢越高,獲得複息回報也會更好。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我們很高興一些長期客戶已迅速突破去年年初的高水位(High Water Mark),即是已創出資產淨值(NAV)新高,這是因為這些長線客戶在去年大跌市下依然取得正回報,因而我們可以在大市差時遠遠跑贏大市,才可以迅速在股市回暖時再次發力奔跑。
組合資產淨值總是波動的,但是如果投資風格穩健,長期應該會持續創新高的。
我們追求理念相同的夥伴
我們一路走來,我們希望尋求一些與我們理念相同的投資人,風雨同路。我經常說笑,如果我們是一家餐廳的話,我們只賣一款牛肉麵、只賣好一款牛肉麵;如果你喜歡吃雲吞麵,不好意思,請找別家餐廳,我寧願做少一個朋友的生意,也不願你吃得不滿意、不合乎預期。我希望與客戶坦承溝通,唯有充分的了解,才不會出現「因了解而分開」的局面。也是唯有充分的了解,你才會在股市下挫時、組合資產淨值短期出現虧損時,你才會有信念陪我們一起走下去,而不是忍不住波動便想在股市接近見底時止損了,或者一旦漲回來便快速出售解脫,呈現典型的散戶思維。
我不知道未來股市怎樣走,我只知道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長期向上,股票上升的概率還是高於下跌的。我們始終如一,繼續做好本份和工作,總相信時間是我們表現最好的朋友。以上均是我9年基金管理以來的深刻體會和由衷之言。
文章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