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觀看文章
(By Michael Kan)
收到公司IR邀請出席昨天下午的科勁國際(6822)的業績會及新產品發佈會,中期業績已公布一段時間,加上活動名稱叫「邁向新里程」,相信業績並非主角。說真,公司上市近四年,不是收到是次邀請,我也不大知道有這間本地老牌工業公司上了市,隨即看了近數年業績,初步文析可按此看10月18日的文章。
昨天的活動我早了點去,登記後進入場地,已有不少人衣冠整齊到場,不過很快有職員問我是否投資者,原來投資者入場未是時候,所以也暫且退回登記處。正式入場時間到,我率先進入,但見至少一半座位已坐人,可見非投資者/分析員的嘉賓為數不少,公司應該幾重視這次「邁向新里程」!會場應該有約60至70座位,坐得滿滿的,挺熱鬧!
座位左右兩邊放了數枱公司為客戶設計加生產(ODM)的廚房產品,可惜全場不準拍照,我也沒辦法分享給大家。我終於知道公司ODM的是什麼產品,包括一些大品牌如Joseph Joseph、Zyliss、Kitchen Aid等,一直也喜歡這些產品的設計,既然有好嘢,為什麼在公司網頁見不到,感覺不到,按「產品」更出現「Under Construction」?為什麼不給我為昨天見到的舊產品拍數張照,可以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對公司加深認識?
活動開始,主角是創辦人/主席/CEO黃少華先生及COO黃宓芝小姐,主講是後者,她不介意大家知道自己是前者女兒,並強調公司並非家庭生意,這個我大不介意,因為我還是看業績及前景。她主要介紹公司剛推出的兩個自家品牌,一是日本的meroware(按此到網頁),另一個則是丹麥的Toddler Copenhagen(按此到網頁),產品設計幾吸引,好賣與否則需了解一下。黃小姐強調公司強項是可幫助客戶產品在國內銷售,公司上半年收入按年升27%,主力也是靠高速增長的國內生意,我想了解多一點這個強項,可是因有其他事辦,所以要早一點離場,幸好有朋友同好在場,可以套一下料。事後Whatsapp和他交流,可惜大會問答時間非多,始終主角是新品發佈!朋友分享了他得到的訊息,我認為我應該看看2015年初的那份招股書,融匯一下才作進一步分享。若勾起我更多興趣,我會試試再拜見管理層!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莎莎國際(178)在昨天收市後出通告,發表「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止第二季度 及「十‧一國慶」假期未經審核之最新銷售數據」,至今年9月第二季港澳營業額、同店銷售、每宗交易平均金額及交易宗數按年增長皆比第一季差,雖然9月後半月受颱風影響不少,而公告亦提到
「9月下旬的十號颱風及惡劣天氣亦嚴重影響交通及人流,集團港澳地區的零售店於颱風襲港整個星期錄得約兩成的營業額跌幅,其後一週亦持續受影響(不過影響相對較低),以致九月份業績持平」
但粗略計算,第二季首兩月的按年增長也由第一季的20+%降至10+%。
到了十一黃金週,颱風影響應相對減少,但差不多所有數據按年增長更差,相信原因也包括公告提到的
「在中美貿易戰陰霾影響下,人民幣匯率和股市持續波動減弱消費意欲」
隨著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通車,看看會否為香港的零售市道沖喜一下,不過我相信中港股樓下跌的負財富效應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科勁國際(6822)於2015年1月以$1.38招股上市,今天收報$1.3,表面變動不大,但期間派息$0.485,計及則有29%回報。去年股價不理想,今年1月終見底反彈,現時處今年高位,這兩年股價剛好和恒指成反比。

(股價圖來源:港股360)
科勁國際從事廚具及家庭用品以及原材料買賣業務,前者收入及盈利分別佔整體90%及95%。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及亞洲,前者佔收入逐步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2%,後者則逐步升至23%。集團有一個重要客戶,收入一直佔整體約五成。
上市後收入停滯,盈利則見倒退,直至去年下半年盈利終反彈,支持股價造好。今年上半年收入按年大升,但毛利率下跌,盈利增幅反有限。
集團上市後一直維持4億港元以上淨現金,期間慷慨派息,以現價計不計特別息,歷史息率達8.8%。不過,長期保留大量現金,理應有所作為。
科勁國際所處行業未見突破,業績未見穩定,未見持續成長前景,亦需面對中美貿易戰,知道其明天會有所發布,看看有否機會了解多些,再作更詳細分析。以下為過去三年的業績分析摘要,有興趣可參詳一下。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承接10月4日文章(按此),今天繼續。跟據至2018年3月年度業績,數碼媒體收入佔整體68%,電子商務HBX則佔32%。而數碼媒體中,毛利率較大的廣告收入佔六成,即佔整體41%;Hypemaker收入則佔四成,即佔整27%,此業務集團擁有競爭優勢,為現時主要發展方向,因為擁抱強勁精準網媒流量,可提供由度橋、製作、配送、宣傳到銷售的一條龍代理服務,客戶包括奢侈品牌及運動品牌如LV、Gucci、Porsche、Nike、Adidas等。
集團的存貨源於HBX,存貨曾高企,不過看存貨週轉天數,已逐步下降至2018年度的41天,管理層提到他們也看準潮流入貨,所以貨品大多也賣得很快。HBX利用大數據增加PV/銷售額,平均單價US$160,用戶有85%直接進入HBX,另外15%則由Hypebeast導入。管理層提到,暫時仍以網上銷售為主,不會大力發展實體店,現已籌備於2019年初在美國Manhattan開旗艦店,策略和香港的置地商場店差不多。
Hypebeast現時主要收入源於美國,其次是香港及英國,所以除於美國西岸加強人手外,年前在英國也成立Hypebeast UK,主力開發歐洲市場,主力競爭對手是Highsnobiety及Verizon剛入股的Complex。另外,Hypebeast也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現時HBX收入有一成多源於國內,亦已在大城市做了不少Hypemaker的生意,不過競爭對手並非Yoho!、Nowre或淘寶潮物代購,因為這些平台主打大路潮牌,但國內消費者已發展至留意及購買較特別的潮牌以突出自己,而這方向則是Hypebeast的強項。
無論如何,要發展國內市場,還有全球其他市場,在在需要資金,集團於今年3月底的淨現金是5,500萬港元,雖云策略上一向是循序漸進,但還得增強資本,因此管理層不排除有股權集資的可能性,而申請轉主板後亦有助集資,預期若一切順利,轉主板有機會在今年底前完成。另一方面,管理層相信未來數年資金主要投入發展,所以暫時未有派息計劃。管理層提到也重視股價表現,但相信股價主要由業績主導,股份流通量較低,因此股價難免波動。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Hypebeast(8359)在中環置地廣場年多前開了一間其網購品牌HBX的實體店,我也造訪了數次,店員很友善很好傾,分享很多潮流資訊,也提到會有外國遊客會來「朝聖」!這間實體店由置地建議成立,提供特惠租金,因HBX可活化商場,帶來更多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顧客,而結果效果理想,短租變長租。Hypebeast本以此店去宣傳HBX,而隨著在此舉辦不同的品牌活動,此店本身也輕輕有盈利。
上次去了Hypebeast的股東會,還集了創辦人Kevin Ma的郵,成功和他合照,上週則終於有機會親身到Hypebeast的辦公室,多多少少也抱著「朝聖」的心態。可惜的是,我造訪的已是其剛搬進兩週的新辦公室,不是原裝聖殿,可幸的是我今天才知道,在對面的工業大廈也非公司的始創地,黃竹坑才是!
新辦公室佔地超過15000平方呎,比前大了約四成,倉庫還留在對面的工業大廈,可見Hypebeast又壯大至另一階段。辦公室裝修簡約,很有空間感,應有利員工創意。
那天和財務總管Patrick及其助手Chris見面,先前已準備了一堆問題,不過傾起來也很隨意,或許對公司跟進一段時間,已有一定了解,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集團已公布是年度第一季業績,收入按年升72%,毛利按年升69%,純利按年升10%,不過若撇除非經常性項目,除稅前溢利按年升49%,我預期全年收入按年升70至80%,純利按年則升少於70%,毛利率下跌,因毛利率較低的HBX佔比增加,預期各項目毛利率可持平。另外,第一季盈利率下跌,也源於增加投資作業務發展。
集團的KPI有很多,包括收入、盈利、Pageviews、Unique Visitor、Conversion Rate、Contract Amount等,目標是取得各方面平衡。此文在10月7日文章(按此)承接繼續。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我在8月8日參加了Hypebeast(8359)的股東會,為的是親身與管理層會面,希望解開一些疑問。正常程序後,主席Kevin Ma說可以在會後和大家chat一下,當遞交投票表格後,列席的董事們相繼離座,我第一時間不是找Kevin,而是找財務副總裁Patrick Wong問有關上年度第四季業績不理想的原因。
其後Kevin和Patrick留守,大家企喺度chat,當然是股東問問題他們答,初時Patrick主答,後來氣氛輕鬆了,Kevin也主動回應了不少問題。
也chat了超過半小時,有股東問Kevin可否合照,他也很平易近人,不只答應他,還和其他股東逐一合照,當然我也爭取了機會,而我們也樂於輪流充當攝影師。

Hypebeast計劃在美國開零售店,實行和網購平台HBX作O2O,其實此做法去年已於中環置地廣場店試行,短期計劃卻因反應理想延續至今。此店平時陳設簡單,直接銷售加網購提貨,但不定期會改頭換面,和不同品牌作cross-over推廣,7月便進行了四個此類活動。

我在股東會向Patrick提議公司應提強透明度,尤其股票將轉往主板掛牌,他說也正有此計劃,我們也熱切期待很快有下一次管理層會面,到時再作進一步分享。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By Larry Hung)
創科(669)剛發佈2018年上半年業績公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業額為34.3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9.1%。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為2.55億美元,同比增長24.6%。每股基本盈利為13.89美仙,同比增長24.4%。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為3.98億美元,同比增加19.5%。每股中期股息38港仙。
毛利率上升至37.1%,去年同期為36.6%。主要歸因為推出嶄新產品、調整產品組合、擴展產品類別、提升營運效益及有效的供應鏈管理。
電動工具、配件及手動工具是公司最大的業務分部,占總銷售額86.3%,上半年全球銷售額達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1%。工業增長主要得益於持續推出嶄新產品、擴大新產品類別(如充電式剪草機)、提升穩固的客戶夥伴關係、增加新的分銷渠道、地域擴充以及專注終端用戶轉用。上半年度除利息及稅項前盈利提升20.7%。
電動工具方面,Milwaukee工業業務上半年的增長逾29.8%。消費者電動工具及戶外園藝工具業務的銷售額均以雙位數字增長,主要是由於RYOBIONE+及40V充電式平台的擴展。地板護理及器具分部的戰略方向的早期階段正在緩慢及令人鼓舞地取得進展,銷售額增長12.9%。
期內總經營開支為 9.96億美元,占營業額 29.0%。於回顧期間內,研發開支增加 20 個基點,由占營業額之 2.7%增至 2.9%,除研發開支增加外,經營費用占銷售額維持於 28.8%,與往年相若。
期內淨利息開支為 5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 900萬美元,占營業額的 0.2%。淨利息開支因公司實施有效的財務資源管理而減少。
截至上半年,扣除期內已派發股息9380萬美元後,公司擁有現金及現金等額共8.63億美元,其中美元占45.6%、人民幣占30.1%、歐元占12.6%及其他貨幣占11.7%。
公司表示,今年下半年,Milwaukee將推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M18FUEL系列產品。隨著電池、電子產品、馬達及充電技術進一步改良,公司DIY分部正在轉型,特別是在草坪及園藝類別,超高功率、超長運行時間鋰電池供電發生重大變革,而公司的地板護理分部亦如是。
總結:
公司對前景表示樂觀,並認爲增長趨勢是能夠持續多年,這點實屬難得。如果不是大市最近比較弱的話,相信投資者對此業績應該感到非常滿意和樂於買入。
不過作爲價值投資者,我只關心是估值、公司質素和前景,現在創科的估值吸引,我認爲中長綫上升的空間比下跌爲高。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創科(669))
(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昨天公布業績,應該至少符合市場預期,今天開市前出席其業績會,希望作進一步了解。今天適逢跌市,人心惶惶,其股價整天也高於昨天,市場也應至少收貨。接著除了面對全球經濟風險外,最主要的反而是基金或只是為了面對贖回而被迫沽貨,加上此股市場往往貨疏,或引起跳價下跌。當然,已有投行看好公司之餘,亦因應低迷市況和貿易戰風險,而將行業估值市盈率調低。若有信念者的長線投資者,持貨比重不算多,也可按著不動。現在分享管理說話摘要:
– 集團產品去年直接出口美國佔比約8%,汽車模具關稅已加,但客戶依舊落單,因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找不到替代供應商。集團產品質量有優勢,看其毛利率高於30%便可知。當然,當美國車企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會否造成需求下跌,則這個套在任何情況,也不易估算。至少集團負責部份佔相關產品價值不算多,整體影響不算大。管理層應對貿易戰有信心,惟資金對中國投資的影響程度則難料。
– 集團開始研究在中國以外設廠生產的可能性,選舉包括東南亞(以馬來西亞為主)及印度,不過此步籌備至完成需時。另一方面,亦會開始積極探討內銷,但依舊關注應收賬及現金流,妥協程度不會大。
– 至於人民幣匯率變動,因首季人民幣升值,因而錄得匯兑損失,但基本上集團收入大部分是美元,兩成多是歐元,人民幣貶值反而有利,若人民幣跌1%,毛利會增加0.3-0.4%。
– 毛利率比去年同期小幅下跌,業績已提到,因應新增客戶和新項目需求,集團加大投資於自動化、人才、研發工程等方面,由於新項目前期投入較大,令毛利率受到短暫影響,管理層相信待新生產綫進入量產穩定階段後,生產效率將能充分釋放,改善利潤空間。另外,今年研出支出會是歷史新高。
– 因為訂單滿載,集團產能已滿,所以已Subcontract部分訂單到東莞工廠,需為當地機器作改善;另外,亦安排租惠州工廠,自設機器,今年尾完成,半年可全投產。此兩個安排預期為期三年。至於透過收購以增產能,因法規等原因需時會較長。
– 我們預期下半年業務增速和上半年相約,毛利率會有增長。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