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昨天收市後公布全年業績,昨天已分享財務摘要,可按此重溫。今早出席業績會,至少也有50人參與,證明仍有不少業內人士對公司有興趣。基本上公司是優質的,亦剛成為Apple的200大供應商(按此),但以出口為主,始終業績受政經形勢影響。業績會開始時,港股已開市,集團股價微升,似乎市場已認同先前的股價調整已反映去年下半年的不理想情況。綜合之前得到的訊息,分享要點如下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
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模具佔收入8%,曾需加徵關稅,但自2019年1月起不需再徵收。不過,客戶延遲推出新產品,包括Apple及Philips,令前者全年收入持平,後者下降;歐洲車模具收入全年亦只能持平;2018年尾整體訂單約7.9億港元,只能和一年前持平;有主要客戶亦藉機壓價,多多少少影響毛利率
<毛利率>
去年毛利率下跌,因擴產能投資較多,整體產能使用率需時提升,Apple亦延遲推出無線充電器,加上有主要客戶藉機壓價,多多少少有影響,預期今年仍有壓力,主要源於注塑方面
<產能投資>
2018年資本開支(CAPEX)按年升30%至2.6億港元,注塑及模具產能分別提升30%及10%,今年預期CAPEX減至1.5億港元,注塑及模具產能分別提升15%及10%。惠州建新廠房,土地為租用,提升整體產能約12%;深圳廠房將擴建190,000平方米,比現時的130,000平方米大,由大股東出資,2023年建成後租給集團,2020年至2022年的差能提升靠惠州新廠房
<開拓客戶>
去年在矽谷設銷售辦公室,已成功接到Amazon Echo Mini Speaker訂單,預期金額由2018年的數百萬港元提升至今年的數千萬港元
<行業趨勢>
客户將給予EMS(如鴻海)的生意,部分分給塑膠廠,有利東江集團;但另一方面,EMS海外也有設廠,有利吸納因中美貿易戰而需分散製造基地的客户,不過在東南亞甚至台灣也找不到如東江集團或中國同業所提供的高質模具,所以集團仍具競爭優勢
<收入>
估計模具製作今年收入按年升10%, 注塑組件製造今年收入按年升15至20%
<抵銷中美貿易戰影響>
正積極在越南或馬來西亞研究設廠,人工雖較國內平一半,但供應鏈未到位增加運輸等成本,或未能達到集團30%以上ROE的目標。另一方面,目標提升內銷比例,由現時3%增至2019年的8%,主力客戶為國內JV汽車,及健康護理,前者或對營運現金流有少許影響,但可接受
<負債比率>
雖然淨現金由前年尾的4.5億港元增至去年尾的5.3億港元,但期間銀行及其他借貸也有9800萬港元增至3.4億港元,部份是因去年開始以借貸形式對沖歐羅,另一部份是於透過香港銀行進行借貸,後作國內銀行於香港的海外存款,不涉及理財產品,以賺取無風險的息差
我和Larry主講的「最新一季潛力倍升股課程」,2月28日課程爆滿,3月16日本週六下午加場,課程綱要如下,按此報名,座位有限,從速!
– 2019年第二季投資方向及注意事項
– 分享預測港股是否已見底的3大指標
– 騰訊、平保及主要內銀股的最新估值分析
– 分享最新一季潛力倍升股
– 精選板塊介紹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於週一收市後公布全年業績,我今早會參與其業績會,之後再作分享。全年業績表面基本不錯,但下半年按年增長放緩明顯,管理層提到中美貿易戰縱直接影響很少,但間接影響卻不少,因此2018年下半年是集團較黑暗的時期,不過今年初已見好轉,即是有曙光。幸好,全年營運活動現金流入仍按年上升,現金循環週期依舊理想,淨現金於年尾保持去年水平。全年每股派怎息$0.2,以現價$4.22計,歷史息率的4.7%。
去年下半年股價自高位下跌不少,多多少少反映了黑暗時期的不理想表現,所以還得了解管理層對來年的展望,現在先分享業績摘要。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部份投資者及分析員昨天到訪東江集團(2283)廠房,我是次沒空參與,幸好有朋友有去,並和管理層了解一下集團最新狀況,尤其是相信市場最關心的美國徵收關稅事宜,在此鳴謝他的分享。
收入中有7%為直接出口美國的汽車模具,訂貨至出貨約一年時間,下年的出貨將被加徵25%關稅,不過客戶今年繼續下了訂單,因另一個選擇的價格貴上40%,就此可見集團產品的性價比。不過,管理層提到為表客戶支持的誠意,主動提供了5%折扣,所以也會影響了這批貨的毛利率,對整體收入的影響則約0.35%。至於其他貨,主要是塑膠零件出口非國內廠房作整裝,雖然最終也有不少美國客戶,包括科網FAAG的產品,但不至於令產品成為「中國製造」,因此不受中美貿易戰直接影響,所以今年至今整體訂單仍非常強勁。
至於因預期訂單仍會增長理想,所以集團仍繼續擴產計劃,中長期會於現有廠地擴建廠房,可在明年到2022年逐步將現有產能提升80%。因廠地屬大股東擁有,集團不需承擔建廠資本開支,完工後會以租用形式使用。於東莞租用的廠房,已可將現有產能提升3至4%(另需半年逐步磨合至全面生產,下同),而租用惠州的廠房,下年初已可將現有產能提升7%。
另外,中美貿易戰令管理層有快在中國以外設廠的計劃,若選擇以租用形式,計劃於下年尾前在馬來西亞或越南將現有產能提升17至18%,若選擇購地自建,則需多一年時間。
當然若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若貿易戰失控而有所閃失,東江集團客戶的需求量也難免受影響,亦因為中美持續多方面博奕這個不明朗因素,如我在10月17日文章提到,令資金受宏觀影響多於微觀,基本是公司層面的好消息,很難短期在股價上得到反映。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昨天公布業績,應該至少符合市場預期,今天開市前出席其業績會,希望作進一步了解。今天適逢跌市,人心惶惶,其股價整天也高於昨天,市場也應至少收貨。接著除了面對全球經濟風險外,最主要的反而是基金或只是為了面對贖回而被迫沽貨,加上此股市場往往貨疏,或引起跳價下跌。當然,已有投行看好公司之餘,亦因應低迷市況和貿易戰風險,而將行業估值市盈率調低。若有信念者的長線投資者,持貨比重不算多,也可按著不動。現在分享管理說話摘要:
– 集團產品去年直接出口美國佔比約8%,汽車模具關稅已加,但客戶依舊落單,因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找不到替代供應商。集團產品質量有優勢,看其毛利率高於30%便可知。當然,當美國車企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會否造成需求下跌,則這個套在任何情況,也不易估算。至少集團負責部份佔相關產品價值不算多,整體影響不算大。管理層應對貿易戰有信心,惟資金對中國投資的影響程度則難料。
– 集團開始研究在中國以外設廠生產的可能性,選舉包括東南亞(以馬來西亞為主)及印度,不過此步籌備至完成需時。另一方面,亦會開始積極探討內銷,但依舊關注應收賬及現金流,妥協程度不會大。
– 至於人民幣匯率變動,因首季人民幣升值,因而錄得匯兑損失,但基本上集團收入大部分是美元,兩成多是歐元,人民幣貶值反而有利,若人民幣跌1%,毛利會增加0.3-0.4%。
– 毛利率比去年同期小幅下跌,業績已提到,因應新增客戶和新項目需求,集團加大投資於自動化、人才、研發工程等方面,由於新項目前期投入較大,令毛利率受到短暫影響,管理層相信待新生產綫進入量產穩定階段後,生產效率將能充分釋放,改善利潤空間。另外,今年研出支出會是歷史新高。
– 因為訂單滿載,集團產能已滿,所以已Subcontract部分訂單到東莞工廠,需為當地機器作改善;另外,亦安排租惠州工廠,自設機器,今年尾完成,半年可全投產。此兩個安排預期為期三年。至於透過收購以增產能,因法規等原因需時會較長。
– 我們預期下半年業務增速和上半年相約,毛利率會有增長。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昨天收市後東江集團(2283)公布全年業績,我已分享了財務摘要,並作初步分析(按此重溫),不過仍有一些疑問,所以今早出席其業績會,希望能得到答案,現在也作個分享。
– 業績提到集團在手訂單於2017年12月31日較2016年12月31日增長22.3%,預計一年內可逐步轉化成收入,再加上今年所接轉化期較短的新單,我預期今年收入至少按年升25%
– 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間,源於持續調整產品組合(如減家電,加智能)、提升自動化及機器使用率,不過我認為幅度沒2017年般大,加上繼續優化營運成本,我預期今年純利至少按年升30%
– 業績提到2017年訂單飽滿使生產線趨於滿負荷水平,不過集團已一早為今年增加的生意擴產,部份新產能亦隨時開通;另外,因預期生意增長理想,今年會作出2.3億港元資本開支,比去年1.7億港元多,主要買入及更換機器提升自動化
– 集團上市時承諾派息比率至少30%,今年為47%,少於去年的56%,因需預留資金作收購,目標是規模較大、有盈利、產能及技術能和現有資源產生協同效應;集團目標是利用現金提升每股回報
– 去年12月以約的2,380萬港元策略性入股英國一間醫療手術用機械人系統平臺公司Precision Robotics,不應視為收購,主要為佈局提升公司在醫療及個人護理界的知名度,兩三年內對公司影響不大
– 新經濟板塊(包括智能家居、醫療及個人護理、手機及可穿戴設備)增長明顯,預期今年持續有理想增長;收入佔比達兩成的汽車板塊,去年收入持平,預期亦有穩定雙位數增長,波動在於付運模具交付時間
– 汽車模具的毛利率最高,上述新經濟板塊注塑組件的毛利率也超過30%,商用通訊設備則有接近30%
– 2017年集團的最大客戶,包括Polycom(商用通訊設備)、美國領先智能手機品牌、歐洲領先個人護理品牌、美國領先互聯網企業下的智能家居產品品牌及德國第一線汽車品牌
– 集團正與美國領先智能手機品牌研發新產品,預期2019及2020收入相等去年注塑組件製造收入的一個重要比重;另外,亦正為耳機主要品牌開發無線耳機業務
– 自2017年中大股東配股後,股票成交量比前增長十倍,但股票成交量仍較低,但管理層暫未有辦法提升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自2016年初至今,股價升了約200%,可謂悶聲發大財,公布業績前仍呈強勢,今天收市後公布的業績,是否對板?
此文下是業績摘要,全年收入按年升14%,毛利按年升37%,毛利率由28.1%升至33.7%;純利按年升47%,純利率由12.6%升至16.2%;若撇除源於匯兌(人民幣升值)的非經常性收益(2017年是損失)之除稅前純利,按年更升69% ,相關盈利率由13.1%升至19.4% 。每股盈利$0.364,優於市場平均預期4至5%,以現價$6.11計,歷史市盈率16.8倍;每股派息$0.17,派息比率47%,歷史息率2.8%,以歷史數據看,現價已非吸引,不過投資看未來,市場正預期其每股盈利未來兩年平均每年增長20%,業績展望亦提到集團在手訂單於2017年尾,按年增長22.3%,這角度看仍有可投資之道。
我自去年中累積此股,信念源於收入增長、毛利率提升、財務及現金流健康、估值偏低,息率高企。此份業績我是滿意的,尤其是下半年的按年增幅比上半年更佳,唯一不理想的是現金充裕下,派息或令市場有點失望,不知管理層是否計劃留錢作收購及擴產,明天會出席其業績會,看看可否得到端倪,及支持其已高估值水平的理據。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上一篇(按此重溫)提到以簡單思維物色長升長有的股票,而龍頭企業因有著市場競爭優勢,所以可視作擁有護城河。可是,龍頭企業如維他奶(345)、創科實業(669)、安踏體育(2020)、申洲國際(2313)等可謂眾所皆知,所以估值往往高企,20倍甚至30倍的市盈率是等閒事,投資可謂「貴買貴賣」,投資者所賺的主要是每股盈利增長速度,好像創科實業,過往數年的股價中位數,每年也有20%升幅,其實也不錯!不過,若還是不滿意,則可嘗試把握其估值區間,創科實業這數年平均在14至21倍市盈率,即是若有幸當股價在14倍市盈率時買入,待一年後在21倍市盈率時沽出,股價升幅便不是20%,而是80%,所以認識一隻股票的應該估值區間,投資有機可事半功倍!
「貴買貴賣」其實是個不錯的策略,若果估值高企源於公司質素理想,至少已有一重保障,需關注的主要是每股盈利增長能否維持。不過,不少投資者患有畏高症,不願意投資20倍甚至30倍市盈率的股票,縱使那隻股票叫騰訊(700),而事實上30倍市盈率已是其過往數年的估值區間低位。當然,估值較低的股票也有不錯的選擇,價值投資的最理想情景是,當市場資金仍未留意到某公司潛力前,買入一隻估值低企的高增長股,待其後市場發現其潛質,並逐步提升其市盈率估值水平,期望買入後其股價能夠藉每股盈利增長及估值調升下雙重得益,做到「平買貴賣」的效果。
至於怎樣在市場資金仍未留意到某公司潛力前,自己能先行「平買」好股,世界沒有免費午餐下,努力是基本條件,可是資訊不平衡還是投資市場的通病,所以博立資本會積極與不同上市公司管理層會面之餘,也會分享得到的相關訊息,希望大家也可以有多一重資訊作分析考量,增加找到「平買」估值仍低優質股的機會。好像從事模具及注塑組件製造及銷售的東江集團(2283),上市後業績年年增長,資產負債及現金流皆健康,派息也理想,不過並非行業龍頭,也未見明顯的護城河,正因如此,其過往最高市盈率估值在11至12倍水平。博立資本(按此)於今年7月初與其管理層會面,並預測今年及明年盈利分別有30%及20%的升幅,加上其主要客戶如Amazon、Apple、Google及各大歐美車企等生意也不賴,成本控制亦受惠於自動化及產能使用率上升,而大股東認為現時股價未能反映集團真價值,所以會多點做投資者關係的工作,因此我認為市場於未來會調升其市盈率估值至14至15倍水平。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創科實業(669)、騰訊(700) 及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今天,香港經濟日報很貼心,A4版整版分析新iPhone「真」概念股,今天港股弱市下就炒這些,傳媒對股市的影響力,於資金市效率才見明顯。


在下列的股票中,發現了東江集團(2283)的名字,負責零件是耳筒及連接器所需塑膠,結果今天股價也升了7.8%,不過成交仍不算火熱,因為街貨不多,一直有基金求貨,因此大股東在6月配股。當然,街貨不多,股價會較波動,上升易,下跌也易!

東江集團於8月中公布中期業績,我在8月15日已分享業績財務分析摘要(按此重溫),當天也提到業績交到功課,基本符合博立資本於7月上旬與管理層會面時得到的訊息(按此重溫),當時他們也提到蘋果的訂單應該按年按年錄得重大改善。
不過,我其實不大認同東江集團是iPhone概念股,因為其客戶過百,比較分散,單一客戶的影響相對不算大。可是,我仍看好東江集團,因其客戶所處行業大多榮景,預期收入及盈利可持續增長,盈利率正擴張,資產負債表及營運活動現金流皆健康,淨現金有增,未見集資需要,肯派息,派息比率持續提升。還有,管理層正有逐步把公司規模做大的目標。
以現價$3.86計,預期今年市盈率11.6倍,假設派息比率和去年相同,預期今年息率4.8%。 參考過去數年,估值市盈率在11至12倍,本應到價,但基於以上各點,而市場正預期每股盈利於未來兩年,每年平均增幅達25%,所以我相信估值市盈率可提升到14至15倍水平,所以雖然我不認為東江集團是iPhone概念股,但也不介意在上月中加注,只是出於最簡單的基本分析。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Michael Kan)
東江集團(2283)於8月14日收市後公布至今年6月上半年業績,收入按年升13%,毛利率由26.4%升至32.3%,純利按年升40%,資產負債表及營運活動現金流皆健康。 博立資本於7月上旬曾與管理層會面(按此重溫),業績基本符合當時分享的訊息,現在分享業績財務分析摘要。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Larry Hung於上週與東江集團(2283)管理層會面,要點如下:
不過,看要點前,最理想是先看下列至去年度(至2016年12月)業務分類摘要,以對不同業務的收入及盈利佔比作初步了解。

近況
東江集團剛於2017年6月發出盈喜
東江集團大股東剛剛以舊股形式批出股份,其中接貨股東應該為Value Partners及Fidelity;管理層解釋批股原因為改善流通量和回應基金股東的訴求。
前景
根據盈喜內容、研究和行業調查,我們認為今、明兩年東江的盈利將增長分別達30%和20%;而增長主要是由塑膠板塊帶動。
模具製作
2017財年,我們預期此分部會錄得10-15%的增長,主要由汽車行業帶動。
過往毛利率GPM均達到30%以上,但是2014財年毛利開始下降,主要是因為當時產能在上市後大大提升了40%,一時間產能利用率下跌而造成毛利率下跌。毛利率自15財年起逐步改善,我們預期2017財年模具的毛利率將可以提升至30%以上,並且在未來持續提升,主要是因為機械自動化提升及產能利用率提高(現時應該維持在高位90%)。
注塑組件製造
2017財年,我們預期此分部會按年作出改善,預期應該達到15-20%的增長,主要由舊有客戶加大訂單及新客戶所貢獻。
以其中比較重要的商業通訊、智能家居、手機及可穿戴產品為例;蘋果的訂單應該按年按年錄得重大改善、Fitbit的訂單也因為替換供應商而改善,同時一些新客戶如Beats、Google Home、Amazon等均會有所貢獻,部分更會於今、明兩年陸續推出新產品。
產能
預期2017、2018財年將會花1.5億元及1.0億元拓建新產能,大約會提升15%及10%的總產能。
廠地現時還有空間拓建,而且是租用大股東的廠房。
一般廠內使用的機器均是從德國、日本或瑞士入口,大約需要半年至8個月提前規劃新產能和訂購機器。
自動化
公司致力提高自動化比率,現在應該還有頗多空間去提升效率,因此毛利率應該還有上升空間。
管理層目標
過往管理層作風非常務實,以公司盈利作優先考慮,而不特別關注公司的規模增長。惟現時管理層希望在盈利增長的同時,也逐步把公司規模做大。
收購合併
公司曾經於2014年收購德國汽車模具公司,原因是當時公司已經開始服務歐洲汽車公司,當模具一旦出現問題,公司便要派送工程師到外地及找當地模具廠作出維修。公司於是便在德國作出收購,從而減輕成本。
公司會繼續積極考慮收購,惟現時應該並無確實目標。
風險
人民幣升值。現時70%的訂單的報價是美元;但是成本方面,模具基本上全是用人民幣計算,而塑膠原料則是全部用美金,總體而言總成本40%是美金計算。
估值
東江集團現時估值,預期PE(假設30%盈利增長)今年接近10x,鑑於未來一至兩年應該能夠繼續受惠智能家居或電子產品收入的提升所影響,合理PE應該能夠達到12x,現價水平($3.2)計算大約有20%升幅。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東江集團(2283))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