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觀看文章
(By Michael Kan)
根據傳媒報導,運動品牌Descente近日被持股約30%的最大單一股東伊藤忠商事敵意收購,希望增持至40%以獲得否決權,目標是更換Descente管理層,並大力開拓現佔收入15%的中國市場。安踏體育(2020)主席丁世忠及親屬持有Descente約7%股份,為第二大單一股東,也支持此方案。而安踏在2016年與Descente成立合資企業,負責營運Descente的中國業務,若成事應可受惠。丁世忠認為,Descente有潛力成為世界級品牌,未來5年將以每年增店3至4成的速增擴張,希望可把握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商機。
安踏體育近年主力發展成多品牌企業,策略是「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除主品牌安踏及正高速增長的FIlA外,還有Descente、Kolon Sports、Kingkow等,現正牽頭收購芬蘭運動品牌Amer Sports,旗下品牌包括法國專業級越野跑步用品品牌Salomon、運動手錶三大品牌之一的Suunto及加拿大戶外裝備高級品牌Arc’teryx等,從事相關運動的不會覺得陌生,現已得到所有國家的反壟斷批准,收購過程順利,估計短期內會有結果。收購會對每股盈利有正面影響,惟短期提升不大,但可為安踏逐步發展成全球主要運動品牌集團而鋪路。

安踏品牌於2018年收入按年增長20%,佔整體約60%,管理層預期今年增幅約15%。FILA品牌於2018年收入按年增長90%,佔整體約35%,當中FILA/FILA Fusion、FILA Kids及網購按年增長分別為70%、100%及200%,銷售額分別佔FILA品牌的75%、10%及15%,管理層預期品牌今年增幅約30%。
看2月尾公布的業績,全年收入按年升44%,毛利及純利分別按年升54%及33%,上下半年升幅相若。毛利率全年上升,惟下半年較低, 純利率全年下跌,則主要由於錄得淨匯兌虧損,而2017年則錄得淨匯兌利得。另外,銷售開支佔收入由一年前的22.8%升至27.1%,也有負面影響。


現金循環週期及營運活動現金流仍維持健康,淨現金提升,不過45%的全年派息比率較以往70%水平低,下半年計更降至近30%,管理層提到始終收購Amer Sports的規模較大,未來亦會降低派息比率到至少30%,但到適當時候再作出提升。


業績公布後股價走勢理想,市場預期今年每股盈利亦提升至1.885元人民幣,雖然業績有不理想地方,但市場反應似乎暫偏正面。我會以27-28倍市盈率作目標估值,現時預測今年估值區間在$34.4至$60.5,合理估值為$47.4,現價$46.85,今年股價最低見$33.6,低位或已出現。$60.5的今年目標價明顯比投行平均估算高,支持此較高估值的原因包括過去兩年最高市盈率分別是26.5及28.3倍,市場預期每股盈利增幅仍有23%,維持過往數年的較高水平;另外,市場看好李寧(2331)轉型成功,現價$11.34計其預期今年市盈率亦已有24.9倍。現時投資安踏體育面對的風險是中國經濟不振及收購Amer Sports出現暗湧。
懂得計算目標公司的預測「估值區間」,可幫助大家如巴菲特般在合理估值下買好公司,更重要是不會買貴貨,若再加上學懂分析「公司質素」及找出「催化劑」,認真這三個元素,再配合「立體九宮格選股法」,除可以找尋適當時機投資大型及中型股外,也可以幫助發掘潛力倍升股。我和Larry Hung會在3月尾起舉辦投資課程「 以「立體九宮格選股法」發掘潛力倍升股」,有興趣了解詳情請按此。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安踏體育(2020))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By Larry Hung)
周末無意中看到一篇有關内地體育用品龍頭公司安踏(2020)的文章,内容並不是重點,反而是有一副圖片很觸動我的心。
就是有關各大運動品牌的研發投入,安踏在2005年就建立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第一家獲得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不定期在全國收集上萬個中國人脚型數據,目的就是要做出一對適合中國人的運動鞋。
從圖片中(來源:智通財經)内容得知,安踏的研發費用(R&D)每年不斷上升,由原來不足銷售成本的1%上升至現在的5.8%,甚至比某些世界一綫品牌還要多,目前安踏已經擁有發明專利600多項。

我不知道未來安踏的股價如何,但我只知道安踏累積的投入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單憑這一幅圖片,我已經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看少幾家持續多年沒有加大研發投入的體育用品公司,只因這些公司只會在時代洪流中慢慢被淘汰。
如果要我選擇,我寧願用合理價錢買入優秀公司,也不願用巨大折讓買入平庸公司;畢竟我相信今日的Good,他日會變成Great,Great Company會帶來數以倍數的升幅。
剛剛開始投資時,當看好一個板塊時,很多時候我很自然地就買入落後的股份,心想落後的股份更安全,下跌幅度較少,但是上升空間或許比領頭公司更多。不過,往往結果不似預期,上升的時候升得不多,反而一下跌時這類公司股價跌得更多;更甚的是,隨著時間推移,落後的股份持續落後,跑上來跟領頭的公司差距越來越遠。
其實這就是複息增長(Compound Interest),成功的公司或人就是每天也在尋求進步,等於我很喜歡閲讀一樣,無論多忙也好,每天也至少閲讀至少10頁,久而久之,我閲讀的速度既加快了,而且積聚的知識也遠多於一個不甚閲讀的人。
公司同樣,每年每月每日的進步會造成巨大的差距。
時間精力有限,我現在也情願多花時間去思考或尋找一些有潛質成爲Great Company的Good Company。我會把大約30間的Good Companies放在一個名單内,這些公司我會持續跟進,縱使部分我還未買入(估值昂貴或者未建立足夠Conviction),我會花上70%的時間去閲讀這些公司的資料或者深化研究,嘗試建立研究的Competitive Edge。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