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Feb 2019 – Hypebeast(8359)公布業績後股價轉強

(By Michael Kan)

不知不覺恒生指數今年至今升了11.5%,還是在大多數投資者看談下發生。希望那些先前講到天很快要塌下來的投資者能夠堅持己見,因為他們說得很有信念,我不知道是次會否是死雞彈,然後再跌更深,就如我在去年尾也不知道今年首兩月港股會表現如斯好,所以我一直也不認為有投資者可持續「猜」中短期市況,並應該以市場的好壞消息的反應去衡量短期大市走勢,好像於過往個多月於壞消息仍不斷出現下,港股升勢仍免疫,代表市底強,亦代表聰明錢的意向,至今這情勢未變,但大家要密切觀察何時會變。

希望那些先前講到天很快要塌下來的投資者能夠堅持己見,因為大市中期仍有機會向他們認為的方向走,投資者是不應排除任何可能性,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自作聰明,投資市場上,IQ重要,EQ更重要,可是若有投資者因相信他們的言論而於去年尾沽空大市或個股,則一定是自作聰明。

Hypebeast(8359)於2月12日公布第三季業績,股價於翌日升了28%,至昨天收報$0.72,累積升幅擴至36%。業績基本上是理想,尤其是毛利率回升至正常水平,而電子商務收入增長仍非常強勁。管理層曾預期去年尾可轉到主板,但不知為何需重申找另一投行重申申請,又需等一下,但市場明顯不著重此消息。我相信Hypebeast的業務仍可持續增長,當中有快有慢,股價亦會受影響而升升跌跌,波幅不低,長線看好的話便買入自己心安的數量,不理股價升跌而長期持有,直至業績變質至失去公司仍可高速增長的信心為止。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10 Nov 2018 – Hypebeast(8359)中期業績詳細分析

(By Michael Kan)

潮流企業Hypebeast(8359)近月股價逆市抗跌,週四更大升16%,似乎買盤是衝著昨天收市後公布的中期業績而來!不過,在此作個提點,業績公布前有所謂春江鴨先買為敬,但印象中至少過去一年也有不少失敗例子,所以也不好看得太重。


(圖片來源:港股360)

中期業績為今年4月至9月,收入按年升79%,毛利按年升64%,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3.5%跌至49.0%。純利按年只升14%,純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0.3%跌至6.5%,這個降幅無疑令人擔心。不過,撇除非經常性收益之除稅前溢利按年升62%,相關盈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1.8%跌至10.7%,因為成本控制得宜,跌幅反而低於毛利率跌幅。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綜合損益表中有一項「轉板有關開支」320萬港元,轉主板申請仍待聯交所批准,先前管理層透露若順利有機在年底前完成,若如是,公司可以不需再公布季度業績。管理層曾提及業績於一年度間或較波動,不宜逐季逐季作分析比較,所以是次我也不仔細抽出第二季業績作分析。

看看業務分類,函蓋廣告業務及Hypemaker創意代理的數碼媒體收入按年升61%,佔整體由去年同期的67.6%跌至60.9%;函蓋HBX網購平台的電子商務收入按年升115%,佔整體由去年同期的32.4%跌至39.1%;另外,因訂單量於同期按年升83%,可見平均每張訂單銀碼亦見增長。因為HBX毛利率相對較低,整體毛利率也被拉低,不過業績也提到「提供更多量身定制的廣告服務及增聘製作員工,導致數碼媒體分部毛利率下跌」,所以也需留意未來數碼媒體毛利率的發展,若持續下跌,會否實源於行業競爭。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收入盈利看似對板,但分析業績要具批判性,所以也需看資產負債及現金流,可是是次兩方面也告轉差。 上一年度,營運現金輕量流出,可是是年度上半年流出較明顯,源於存貨增加,加上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增加幅度較大,雖云現金循環週期天數水平和去年同期相若,但需在全年業績公布時密切留意情況會否惡化。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留意雖云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增加幅度較大,當中貿易應收款項增長合理,大幅增長主要包括了活動預付款項3,410萬港元,源於集團在今年10月(中期業績後)於紐約舉辦一個為期兩天的週末活動Hypefest,相關收入、盈利及現金流會在下半年業績才作紀錄。另外,此活動亦令今年9月的存貨增加600萬港元,若撇除此活動影響,中期業績的營運現金流會放善不少,所以需看下半年情況再作確認。

根據業績提到,Hypefest獲得來自世界各地54個品牌零售商積極參與,兩日的活動有音樂活動、文化及藝術活動,有超過10,000名參加者參與,門票亦於公開發售後的三分鐘內售罄,可見Hypebeast在潮流界的地位,亦可帶來不錯的收益及品牌效應。

再說回資產負債,加上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增加,集團淨現金由去年9月的6,580萬港元及今年3月的5,530萬港元,大幅跌至今年9月的730萬港元,不過也是可能受Hypefest的暫時性影響。負債比率於今年9月仍處11.1%,但隨著集團增加投資下的資金需要,相信如管理層曾提到,轉主板後有機進行股權融資。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Hypebeast正透過加強投資自身業務及收購擴展業務,於收入盈利處高增長下,資產負債及現金流不排除會反覆,甚至變差,若順利過渡此階段,可提升至另一層次。可是,也有不少公司於此階段失去分寸,股價也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現時投資Hypebeast便需承受擴展失控的風險,不過按管理層過往的穩健發展作風,此風險不可不防,但相對未算很高。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7 Oct 2018 – 與管理層會面:到Hypebeast(8359)辦公室「朝聖」(2)

承接10月4日文章(按此),今天繼續。跟據至2018年3月年度業績,數碼媒體收入佔整體68%,電子商務HBX則佔32%。而數碼媒體中,毛利率較大的廣告收入佔六成,即佔整體41%;Hypemaker收入則佔四成,即佔整27%,此業務集團擁有競爭優勢,為現時主要發展方向,因為擁抱強勁精準網媒流量,可提供由度橋、製作、配送、宣傳到銷售的一條龍代理服務,客戶包括奢侈品牌及運動品牌如LV、Gucci、Porsche、Nike、Adidas等。

集團的存貨源於HBX,存貨曾高企,不過看存貨週轉天數,已逐步下降至2018年度的41天,管理層提到他們也看準潮流入貨,所以貨品大多也賣得很快。HBX利用大數據增加PV/銷售額,平均單價US$160,用戶有85%直接進入HBX,另外15%則由Hypebeast導入。管理層提到,暫時仍以網上銷售為主,不會大力發展實體店,現已籌備於2019年初在美國Manhattan開旗艦店,策略和香港的置地商場店差不多。

Hypebeast現時主要收入源於美國,其次是香港及英國,所以除於美國西岸加強人手外,年前在英國也成立Hypebeast UK,主力開發歐洲市場,主力競爭對手是Highsnobiety及Verizon剛入股的Complex。另外,Hypebeast也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現時HBX收入有一成多源於國內,亦已在大城市做了不少Hypemaker的生意,不過競爭對手並非Yoho!、Nowre或淘寶潮物代購,因為這些平台主打大路潮牌,但國內消費者已發展至留意及購買較特別的潮牌以突出自己,而這方向則是Hypebeast的強項。

無論如何,要發展國內市場,還有全球其他市場,在在需要資金,集團於今年3月底的淨現金是5,500萬港元,雖云策略上一向是循序漸進,但還得增強資本,因此管理層不排除有股權集資的可能性,而申請轉主板後亦有助集資,預期若一切順利,轉主板有機會在今年底前完成。另一方面,管理層相信未來數年資金主要投入發展,所以暫時未有派息計劃。管理層提到也重視股價表現,但相信股價主要由業績主導,股份流通量較低,因此股價難免波動。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23 Sep 2018 – Hypebeast(8359)的潛在最大對手?來自內地的YOHO!

(By Larry Hung)

從去年開始,我曾經寫了數篇有關Hypebeast(8359)的文章,希望讓讀者朋友更瞭解這家由香港人創立的潮流網站的生意模式、發展趨勢及估值等。實際上,除了來自德國的Highsnobiety外,現時市場上出現了競爭對手越來越多,譬如美國時尚新聞網站Refinery29和Goop等。暫時而言,Hypebeast比大部分競爭對手優勝的地方就是多語言、多市場的模式。

不過,我認爲以上提及的網站未必是Hypebeast潛在的最大對手,最具威脅或許是來自內地的YOHO!。YOHO!或許是架構和商業模式上與Hypebeast最相似的公司。除了潮流網站,還有雜誌《YOHO!潮流志》、《YOHO!GIRL》、YOHO!NOW APP以及新推出的潮童雜誌《YO!LITTLE》;以及電商平台「YOHO!有貨」和南京線下店YOHO!STOR,同時還經營著由YOHOOD、YOHOPE和潮流生活方式app mars組成的活動板塊。而與Hypebeast不同的是,YOHO!有貨還有200多個原創設計師品牌,其中對於那些處於起步階段的設計師品牌,YOHO!有貨還會採用聯營,出資等方法去幫助這些品牌生產和銷售。

這篇文章將深入地介紹YOHO!的創立經過、商業模式、最新發展和融資記錄。

「YOHO!的創立經過」

YOHO!是從一本《YOHO!潮流志》起家,隨著越來越多讀者希望購買雜誌上的流行商品,使它進而延伸到網絡社區、電子商務等領域。去年,YOHO!打造第一家線下店,全力經營大型潮流社區,而這些旗下潮店有時還能搖身一變變身夜店。

遠在2005年,當時25歲的梁超賣房子創立雜誌《YOHO!潮流志》,原來他一直在電視台工作,但他發現了男性時尚雜誌在國內市場的空缺,而同一時期日本市場的潮流時尚雜誌卻有幾十本。為了彌補這一塊市場的需求,梁超離開了電視台著手創辦時尚雜誌。在試運營幾個月後,《YOHO!潮流志》在2006年1月發行首刊,梁超的創業起步走得不錯,《YOHO!潮流志》第一期就賣掉60%,而經銷商原以為只能賣10%-30%。

及後,梁超便想到要做到電商,因爲在每一期《YOHO!潮流志》雜誌面世後,雜誌社都會收到很多讀者的郵件,查詢雜誌上潮流單品的購買方式和搭配意見。但在當時,網購還沒有像現在般流行,不少網上平臺上均充斥著假冒偽劣的貨品,這批追求潮流的讀者如果想要購買到海外小眾潮流品牌的真品實在是非常困難。

為了滿足這些潮人的購買需求,梁超和他的團隊用了整整兩年時間來建立品牌資源和採購貨品。此後,每期雜誌裡都會放置一張別冊,裡面附上各個衣服品牌的價格以及銷售電話,當讀者看上哪件衣服就可以通過電話採購。然而,傳統的電話購買模式在用戶體驗方面有著嚴重的缺陷,在挖來噹噹網時任CTO的鈕叢笑擔任現YOHO!集團副總裁後,YOHO!也趕上了電子商務的潮流,開始建設自己的潮流銷售平台。

2008年YOHO!正式上線電商業務YOHO!BUY。為了讓更多人知道YOHO!這個品牌,在沒有進行嚴格的資金預算的情況下,梁超在線上和線下做了大面積推廣,一年下來共花費超過了2000萬元,因而令公司忽然陷入現金流短缺,一度面臨生存危機。最後樑超只能無奈地把自己、父母及親戚的房子抵押貸款,才能渡過難關。

但梁超認爲公司每一次前進都不是在賭博,因為“潮流經濟在中國一定是變得越來越大眾”,他覺得潮流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堅信潮流經濟的這個生意很大。

「YOHO!從綫上走到綫下」

根據數據顯示,55%的YOHO!BUY用戶是通過朋友口耳相傳而來的。在每年增長的銷售額中,有70%來自於新的客戶。YOHO!BUY的平均轉化率為 5%-6%,而且毛利率超過了30%,毛利中已包含了選品、推廣、運營、倉儲和物流等成本。

而有貨網銷售的潮牌面向的用戶主要為16歲至28歲的年輕人,目前月活躍用戶超過1500萬,客單價約為400元左右。而與傳統零售不同,YOHO!完全沒有因庫存積壓而導致的現金流壓力。經過多年與品牌形成的默契,YOHO!的營銷模式早已從傳統的經銷轉為70%以上代銷。

有貨網在售的潮牌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國際上的主流潮牌,譬如日本的UNDERCOVER、美國的Stussy等,這類品牌極具個性,從不輕易開店或入駐第三方電商平台;

第二類是商業品牌,主要為大眾消費者在普通商場就能接觸到的商業品牌,例如VANS和CONVERSE等,這些品牌在有貨網上銷售的產品線會與天貓等普通電商渠道會做不同的區隔;

第三類是國內原創品牌,也是有貨網最主要的品牌構成之一,佔比達50%。

梁超認爲中國潮流文化近幾年才開始起步,但從全球市場來看,國內本土潮牌在當地市場上均佔有一個絶對的市場份額,因為這個跟當地的潮流文化和產品定位有很大的關係。

實際上,從YOHO!的業務組成來看,國內潮流品牌佔據有貨網大半江山並非無跡可尋。於2012年,梁超為讓更多年輕人認識YOHO!這個潮流媒體品牌,同時為有貨網導流,便創立了YOHOOD嘉年華活動。同樣從零開始的梁超深諳創業的艱難,而在YOHOOD和“YOHOPE孵化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國內設計師在專注於創意的同時,也能夠獲得經營管理方面的指導。

梁超深信做一個潮流的品牌,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有一個好的想法就能做成的。設計、產品企劃、供應鏈管理以及商業運作等眾多環節需要環環緊扣。孵化和扶持本土設計師將會是未來YOHO!的重心,在此之外,YOHO!旗下還建立了商業拓展部門,做一些更新的項目的孵化,以支持潮流文化更廣泛的傳播。

「YOHO!未來的開店擴張迅速」

2017年,梁超帶著他的YOHO!集團,創造了超過30億的銷售額,並且讓YOHO!落地走到綫下的想法首次得到了實現。

儘管現時99%的銷售額均來自線上商店,梁超從來不把公司定義為“商店”,反而只是深信他們是在做潮流文化。這跟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思考和選擇有關係。

梁超目標是3年內在國內所有一二級城市都開設一間至少5000平米的巨型店舖。首家位於南京的YOHO!STORE由日本知名設計師片山正通操刀設計,佔地面積5000多平米。呈現模式參考了美國的Urban Outfitters,並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綜合升級,配備了智能試衣鏡、RFID互動選衣屏等設備。除賣貨外,該店新零售體驗還包含咖啡、畫廊以及即將推出的潮流造型等生活服務。

YOHO!零售業務有專門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部門,線下店所用的智能設備均是自行開發。通過會員、庫存、價格、銷售、結算以及售後服務的“六個統一”, YOHO!STORE用技術賦能,為消費者提供不斷升級的零售、服務體驗,真正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不過YOHO!STORE這樣大的面積也很難做到很好的坪效,因此,YOHO!在今年又推出了YOHO!BLU線下店品牌,其中,首家YOHO!BLU將於2018年9月底在上海開業。

YOHO!品牌孵化和線下業務的負責人傅婼透露這兩種門店的面積都將控制在150-500平方米,YOHO!BLU瞄準的是那些看中性價比的年輕人,除了會集合一些海內外新鋭潮牌,還會引入YOHO!旗下新鋭設計師孵化平台YOHOPE的一些原創設計品牌。

作為品牌集合店,為了保持店舖的新鮮感,YOHO!BLU店內的品牌會進行定期輪換。同時,YOHO!BLU將不侷限於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都將陸續落地,而它們落地的地點並不僅僅是最尖端的市中心商區。

梁超表示,目前其面臨的兩個難題是“選人+擇址”,只要解決這兩個難題,迅速在全國大面積複製開店對於YOHO!而言毫無壓力。

梁超透露,YOHO!Mall在南京已經談到一定的階段。這讓他開始往下思考:有沒有可能,真的打造一座YOHO!潮流小鎮?他想象中的潮流小鎮應該是一塊小型街區,是一個更有趣、能夠把潮流內容、潮流人群、潮流文化聚集在一起的空間。就好比東京原宿,作為潮流文化的發源地,它聚集眾多潮流設計師、潮牌店,以及與潮流相關的服務體驗和展覽,這些豐富的潮流元素形成了社區。梁超認爲如果潮流文化要在各國各地發展,線下是一個非常重要、可以進行聚合和發展的領域,然而中國沒有太多潮流文化的聚集地。

「過往融資計劃」

縱使YOHO!積極發展綫下業務,但是梁超坦承資金從不是主要問題。在資金方面,YOHO!已經在過去10年間進行四輪融資,我深信YOHO!會繼續借助資本的力量開設及擴張線下店舖。據瞭解,E輪融資也將於2018年內完成。

2006年12月獲得鼎輝投資百萬美元A輪融資;

2012年6月的B輪融資投資方陣容為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祥峰投資和鼎輝投資;

2014年1月獲得塞富3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2015年7月的D輪融資近1億美元,投資陣容為深圳達晨創投領投、CMC華人文化基金、遠鏡資本及原股東塞富基金、祥峰投資跟投;

2018年底,預計完成新一輪融資。

相對上,Hypebeast只在2016年IPO時曾經募集過資金,自上市後公司從來未有集資記錄;根據去年年末的全年業績公告顯示,公司現時賬上的現金約為5,800萬,資金或許較YOHO!為弱,這方面也將制約著公司的發展,尤其是綫下和電商業務始終需要資本去開拓。慶幸的是,公司已經安排轉主板,屆時轉板後將有助接觸更多投資者和尋求資金。

總結:

我隱約發覺YOHO!創辦人梁超的想法跟Hypebeast創辦人Kevin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均是潮流趨勢的堅實擁護者,一直從10多年前專注做好一件事,慢慢將生意越做越大。

暫時而言,或許内地並不是Hypebeast的主力市場,但是也不能忽略YOHO!這個内地潮牌巨頭,我們將於下周與Hypebeast的管理層會面,稍後再分享會面内容。

延伸閲讀:

YOHO!新零售之路:打造中国变身潮流朝圣国?
http://tech.huanqiu.com/internet/2018-05/11986830.html

YOHO!成了I.T的新对手?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2765.html

YOHO!如何从一本杂志变成了当今中国潮流文化的枢纽?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9877.html

YOHO! 梁超:80后草根团队年入20亿,创业十年转型4次,最早只做了一本潮流杂志?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cmsmodel/news/detail/318732.shtml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r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25 Aug 2018 – 與管理層會面:參與Hypebeast(8359)股東會小記

我在8月8日參加了Hypebeast(8359)的股東會,為的是親身與管理層會面,希望解開一些疑問。正常程序後,主席Kevin Ma說可以在會後和大家chat一下,當遞交投票表格後,列席的董事們相繼離座,我第一時間不是找Kevin,而是找財務副總裁Patrick Wong問有關上年度第四季業績不理想的原因。 

其後Kevin和Patrick留守,大家企喺度chat,當然是股東問問題他們答,初時Patrick主答,後來氣氛輕鬆了,Kevin也主動回應了不少問題。 

也chat了超過半小時,有股東問Kevin可否合照,他也很平易近人,不只答應他,還和其他股東逐一合照,當然我也爭取了機會,而我們也樂於輪流充當攝影師。 

Hypebeast計劃在美國開零售店,實行和網購平台HBX作O2O,其實此做法去年已於中環置地廣場店試行,短期計劃卻因反應理想延續至今。此店平時陳設簡單,直接銷售加網購提貨,但不定期會改頭換面,和不同品牌作cross-over推廣,7月便進行了四個此類活動。 

我在股東會向Patrick提議公司應提強透明度,尤其股票將轉往主板掛牌,他說也正有此計劃,我們也熱切期待很快有下一次管理層會面,到時再作進一步分享。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9 Aug 2018 – [紅猴日誌] 「聰明錢」其實不易掌握

(By Michael Kan) #紅猴日誌

昨晩漏夜為大家初步分析了Hypebeast(8359)的最新季績(按此重溫),知道驚嚇成份並非表面般大,甚至72%的收入增幅,其實仍可過渡到撇除非核心影響的純利,不過卻不知道市場是否也看得這樣仔細看得這樣仔細,或根本不接受這般假設,所以我還預計市場短期對這份季績會偏向負面。幸好,今天股價一直也是比昨天收市價高,好引證市場還是看到這些點子。

其實相對不少科網企業,Hypebeast生意策略已非進取,並未瘋狂集資不理短期虧損去開拓不同地方的業務以求盡霸市場,還可算是帶點保守地循環漸進,重視增長之餘也重視盈利,兩者盡量取得平衡,這是創辦人及主席Kevin Ma於昨天股東會曾表達的。

前天日誌提到,「於氣氛不佳下,冇消息卻有較強烈較全面反彈,可視為短期底部或已形成,有些人喜歡叫這些作「聰明錢」」,而今天情況有點類同,加上開市前中美貿戰仍在升溫,並落實第二輪攻勢,所以今天港股普遍之升,或引證短期市底更強,不過始終市場骨子裡仍是驚弓之鳥,加上暫時看不到大幅反彈的條件,我還是傾向摸著石頭過河。

今天中國物業管理是較強勢板塊之一,源於雅生活服務(3319)昨天公布中期業績,純利按年增長196%,更勝先前盈喜提到的150%。不只於此,整份業績也很吸引,首頁的「財務概要」已做了不錯的摘要。

集團現時在管建築面積約為1億平方米,管理層表示希望集團的建築規模在2020年達到3億平方米,2022年達到5億平方米,並期望業務收入可在三年內達100億元人民幣。市場現時預期今明兩年每股盈利分別約0.64港元及$0.96港元,即是純利以每年50%成長。以現價$14.8計,預期今明兩年市盈率約23.1倍及15.4倍,相信若市況好轉,估值水平不只於此。

還記得中國物業管理股去週還在隨大市跌跌不休,可見短期股價表現,並不一定預視板塊或公司業務的真實情況。事實上,我已不少次發現,於正常市況,一間公司於業績公布前股價不斷地跌,投資者多以為業績應會不理想,但公布出來卻是超過預期!那些才是「聰明錢」,其實不易掌握。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雅生活服務(3319)及Hypebeast(8359))

9 Aug 2018 – Hypebeast(8359)首季業績初探

(By Michael Kan)

Hypebeast(8359)己公布正申請轉到主板上市,初公布至2019年3月年度的首季業績,可能是集團公布的最後一份季度業績,時間關係,先列出重點。

– 收入按年升72%
– 毛利按年升69%
– 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2.5%下跌至51.7%
– 純利按年升10%
– 純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0.3%下跌至6.6%

看至此,可謂具驚嚇成份!

不過,如我昨天於股東會見到管理層,自公布全年業績至引致股價大跌後,他們已決定做好管理投資者預期,並加強投資者關係的工作,所以於是次業績報告,可見到多了一些以前未見的解釋:

– 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三個月,本集團共有271份廣告及創意服務合同,而平均合同價值為339,000港元,相較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月有186份廣告及創意服務合同,平均合同價值為207,000港元,分別增加45.7%及63.8%。本集 團的數碼媒體收益乃視乎預訂及活動完成的時間,故季度間的收益不一定一致。

(以上解釋了季度業績波動性,實源於合約入賬時時間的差異性,並表示合同價值仍在高增長)

– 整體毛利率由截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月的約52.5%輕微下跌至截至二零一八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月的約51.7%,主要原因是電商收益增加,惟該利潤率相較媒體利潤率所佔總收益百分比相對較低。

– 其他虧損主要包括匯兌虧損。本集團以外幣進行若干經營交易,故本集團承受外匯風險。本集團以外幣計值之貨幣資產及負債主要以美元及歐元持有。由於根據聯繫匯率制度,港元與美元掛鈎,而本集團業務營運及策略涉及於歐洲之歐元開支,故本集團所承受的美元及歐元匯兌風險並不重大。本集團目前並無訂立外匯對沖政策。

(若撇除非經常性收益及滙兌收益,除稅前溢利按年升49%,相關盈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1.5%下跌至10.0%,驚嚇成份大減)

– 銷售及營銷開支佔收益的百分比由24.0%下跌至23.5%。

– 約900,000港元之一次性法律及專業費用支付建議由聯交所GEM轉往主板上市。撇除由於建議轉板所產生的法律及專業費用之調整、行政及營運開支佔收益百分比由17.3%下跌至16.5%。

– 於二零一八年第一季,就建議本集團轉往主板上市所產生之一次性法律及專業費 用開支以及就The Berrics Company LLC進行業務整合所產生之虧損分別為900,000 港元及900,000港元。該等項目為一次性交易並為本集團投資新業務,故於去年同 期並無產生該等開支。就該等項目所作之調整,本集團之純利為9,700,000港元, 較去年之7,800,000港元增加24.3%。較去年同期,本集團亦投資增加員工數目。該 等投資乃支持媒體服務及創意代理相關之合約數量及範圍之預期未來的增長,並 支持本集團電商業務預期保持之增長。

(若連上述兩個900,000港元的開支也撇除,除稅前溢利按年升72%,相關盈利率和去年同期的11.5%持平,驚嚇成份消失)

當然,今天市場在開市後有否看得這樣仔細,又或根本不接受撇除上述全部三類開支以計算盈利變幅,所以股價怎反映不易估算,但我仍預計市場短期對這份季績會偏向負面。

至於昨天股東會的點滴,再作分享,先附上一幅和Hypebeast(8359)創辦人及主席Kevin Ma的合照!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22 Jun 2018 – 藉Hypebeast(8359)股價大跌帶出三件事

(By Michael Kan)

Hypebeast(8359)於本週三收市後公布全年業績,我知道第三季的超好業績令市場提高了對其未來發展的憧憬,股價由當時今年2月初的$0.265漲至近月最高的$1.1,四個月升了三倍,可見市場期望之高,所以只要業績有少許不對辦,市場會非常敏感。

公布業績前,我也有心理準備第三季的超好業績未必能於第四季再造一次,相對適度回落是理所當然,可是最終公布的差勁純利水平,還低於第一季或第二季,卻是始料不及。既然市場期望及敏感度已如此高,股價的回調自然會是懲罰性的,公布業績後的一個交易日,跌幅達36%,返回2月尾的水平。

我想藉這事件帶出三件事。

第一樣是分割業績分析的重要性,一般上市公司必須公布半年及全年業績,便需要分開上下半年來分析,而創業板上市的還需公布季度業績,所以更需逐季逐季去看。可惜現時連熱門的財經傳媒仍停留在只報導全年業績,以致於股價走勢和業績出現明顯矛盾時,卻找不到原因,有失專業性。

下表可見,看全年業績,Hypebeast收入按年升77%,毛利升67%,純利升94%,毛利率下跌源於集團提供更多量身定制,但毛利率較低的創意代理服務及增聘製作員工導致數碼媒體分部的毛利率減少,不過因造好成本控制,令純利率反而增加,全年業績屬正面。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再看半年業績,上半年收入按年升53%,毛利升50%,純利升112%,下半年收入按年升95%,毛利升78%,純利升87%,可見下半年收入及毛利升幅比上半年理想,下半年純利升幅慢了點,但也在高水平,上下半年業績皆正面。

再深入看季度業績,下表可見,第三季收入按年升145%,毛利升125%,純利升209%,第四季收入按年升49%,減速明顯,毛利升32%,毛利率滑落也明顯,而最大問題是純利按年跌59%至310萬港元,比第三季的2,750萬港元大幅下跌,而上一年度的第三四季純利水平相差不大,最始料不及的是,還比第一或第二季的的700萬港元低一半有多,可見第四季的盈利狀況是如何差勁。第四季除了毛利率大跌外,行政開支也大幅走高,或許是源於增加創意代理服務比重及於全球不同地方擴充數碼媒體所作出的前期投資及增聘製作員工有關,而這些皆對集團長遠發展有幫助。所以,若果不作季度業績分析,又怎會知道股價大跌的原因。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而第二樣要注意的是,若因看好一間公司的前景而投資於微時,由細買到大,期間股價升十倍,數十倍甚至過百倍,是很多投資者的夢想,可是實際運作上又談何容易!Amazon(AMZN)、騰訊(700)以至舜宇光學(2382)於過往多年生意越做越大,股價升幅非常可觀,難度期間生意會是完全一帆風順?業績從來未差過?股價從未大幅回落過?現在的Hypebeast只是一季度業績差勁,但其在業界的領導地位還在,生意仍在擴充中,若果現在便判其死刑,那麼又怎會有能耐把握到十倍百倍股的機遇,就算十年前買了騰訊,相信不多久便會被震走了!當然,這絕對是一個考眼光遊戲,因為事實上有很多被市場看好的初創企業,初期發展也一帆風順,但最後也是無疾而終!

所以第三樣要注意是我一直重視的風險管理,若果將投資組合較大比重放在如Hypebeast般歷史不久的初創企業,而你卻並非企業營運者,賭博成份是較重的。試問有多少風險投資基金不是作分散投資的,他們知道高風險高回報之餘,也知道部分投資最終也需撇賬不少。一切投資也要看公司基本面,若在估值較高時高追,便需好好控制注碼,及有股價短期大幅回調的心理準備,並準備好怎樣處理。因我投資Hypebeast較早,所以隨著股價倍升,較早時已沽出部份,而令剩下的持股變成零成本,主要就是知道於企業壯大期間沒可能只會一帆風順的事實,而為了可以長期以平靜心境持有公司股票而做好準備。說真,我對此次股價大幅回調沒有什麼感覺,而對先前股價升幅凌厲也不大雀躍,我相信抱持這種心態,才有能耐成功投資到十倍股甚至是百倍股。

我現在仍看好Hypebeast此公司的發展,當然當此公司發展下去真的令我失去信心時,我也會將其清貨!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騰訊(700)、Hypebeast(8359)及Amazon(AMZN))

30 Apr 2018 – 潮爸潮媽的新寵 Hypekids

(By Larry Hung)

有一段時間沒有跟進 Hypebeast(8359)了,自上次於第三季業績公佈後分享,股價輾轉升了接近3倍,回報相當不錯。

核心持股採取Buy and Homework

對於核心持股,我一向奉行 Buy and Homework,隔一段時間我會主動跟進公司的最新發展情況或者不同報導,務求走在最前,預判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路徑。另一方面,唯有你對公司的認知更深入,你才能建立更高的Conviction,因而能夠在股價波動或偏離價值時牢牢握緊,甚至增持!

潮童網站:Hypekids

最近,我閲讀了由時尚網站Fashionista的一篇報導,内容講述於去年7月17日,潮流時尚網站 Hypebeast 上綫了一個以兒童時尚為主題的新網站 Hypekids。這個新網站是跟外國運動鞋零售商龍頭Foot Locker共同合作建立的,内容主要報導休閒街頭品牌及高端奢侈品等不同類型的童裝品牌和最新產品(包括玩具和配飾,甚至從設計師款嬰兒車或者 BENZ 出品的單座玩具車),目標群眾是10歲及以下的兒童群體。

與其說網站是針對10嵗及以下的兒童群體,不如應該說網站是針對這些兒童的潮爸潮媽。一眾潮爸潮媽可以通過網站搜尋 YEEZY迷你版的具體發售時間、購買方式,或者瀏覽和運動鞋零售商 Foot Locker 共同策劃的「童鞋開箱視頻」。

「越來越多電商平台開始關注街頭風童裝這個新市場,而像Jordan那樣的重磅球鞋品牌也開始推出童鞋線。你可以看到整個潮牌市場正在從一群年輕人擴展到一個個家庭,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向全年齡層擴展。」 Hypebeast 創始人馬柏榮 Kevin Ma 在接受 Fashionista 採訪時表示。

Kevin的構想是隨着 Hypebeast 一直以來的忠實粉絲都慢慢進入了成家立室的階段,自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Hypebabies」,對於不想在街頭文化潮流上掉隊的潮爸潮媽,Hypekids為他們的下一代提供了平台。

「當下這一代兒童成長在一個『生活方式文化』的大環境裏,這個氛圍中時尚、音樂、體育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這也給予設計師更自由的空間將不同的美學融入到產品中。」- Kevin Ma

「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電商平台開始在街頭風的童裝市場上做功夫,那Hypekids就是希望在這樣的潮流中向『家庭市場』轉型,並且希望利用我們在街頭文化方面的專業性為各個年齡段的人提供相關服務。」- Kevin Ma

童裝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Euromonitor的統計,全球童裝市場去年增幅為 5%,超過了女裝和男裝,達到 2034 億美元。2017 年,幾乎所有主要時尚品牌也都擠進了這個市場,紛紛推出針對 12 歲以下兒童的服裝和配飾線,這包括 Dolce & Gabbana、Moncler、Adidas、Elie Saab 等。

Hypebeast 縱使股價已經上升了很多,我依然相信「更好的風光在後頭」,我衷心相信公司的發展路綫明確,可以在不同的細分潮流市場中建立根據地,現價我會選擇持有股份。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23 Feb 2018 – Hypebeast (8359)值得關注及跟進的潛在風險

(By Michael Kan)

創業板給人整體感覺不好,有公司更定義所有創業板屬高風險,作資產管理的不能為非進取投資者放入組合內,不過,另一方面是成交往往很少,也不易作綜合管理,所以較適合買賣偏靈活的個人投資者。雖云如此,事實上創業板還有好選擇,可惜卻買少見少,因為好的已轉主板,有點似劣幣驅逐良幣!以前說創業板有控股股東實力強橫的好公司,總會以新意網(1686)及同仁堂國藥(8138)為例,可是前者上月已轉主板,後者也行將轉主板,現在我要再舉例,已是不少投資者仍未聽過的Hypebeast,當然也沒有實力強橫的控股股東。

此文章末是Hypebeast至2017年9月中期業績的財務摘要,今天看其第三季業績,嘗試藉此預測今年度(至2018年3月)盈利。去年度已留意到,第三季收入及純利可和上半年相比,而第四季則和第三季相若。今年度第三季收入比上半年略多,純利更比上半年多87%,若果樂觀地預期第四季純利仍和第三季相若,全年度可偏進取估算每股盈利可達$0.0347,以這間輕資產、國際化,有品牌價值及高增長的公司來說,20倍市盈率作估值算是保守,不過因預期盈利或偏進取,當是一個平衡,這樣計算,今年度(至2018年3月)估值可達$0.69;假設明年度(至2019年3月)盈利升三成(不算進取),估值則可達$0.90。集團於2月9日公布第三季業績後,股價逐部爆升,證明這是個趨化劑。

Hypebeast 以數碼媒體起家,即提供廣告服務及發行雜誌,廣告服務應包括網上廣告及網下活動,現佔整體收入約68%;後加的電子商務,即經營銷售第三方服裝、鞋具及配飾的網上商店,現佔整體收入約34%;兩者正高速增長,按年升幅皆在50%至60%。

集團損益表理想,淨現金於2017年尾有約6,000萬港元,但中期業績可看到,於2017年9月尾,貿易應收款項有6,239萬港元,正常信貸期30至60日,已逾期而集團並無作出減值虧損撥備的有2,681萬港元,達43%,解釋也是一貫的「因為信貸質素並無重大變動,根據過往經驗,金額仍屬可收回」,不過投資者值得關注及跟進,尤其是第三季業績顯示「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更由2017年9月尾的6,652萬港元,增至2017年12月尾的1.26億港元。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9))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19 Feb 2018 – 深入探討HYPEBEAST(8359)的投資價值

(By Larry Hung)

這篇文章我將詳細分享對Hypebeast (簡稱HB)的看法,包括生意模式,創辦人及未來發展等。

【公司成長性佳 正享受規模效應】

公司剛剛上市時,相信不少投資者(包括我在内)也會擔心公司是否存在成長天花板,但是從今年的業績來説,我們現在沒有了這個擔憂了,頭9個月的銷售金額上升接近90%,而盈利則上升接近2倍。盈利上升幅度遠超銷售,這便是規模效應,未來當銷售進一步再提升,我們將可以看到盈利進一步快速上升。

現在的銷售講求網上網下結合(O2O),我認爲越來越多品牌也會意識到互聯網的威力;而同時互聯網亦不是隨便找一些傳統的渠道/Marketing Agency/Inhouse Marketing Team能夠輕鬆做到效果。據説如香港新媒體做得比較好的【100毛】,一條廣告片簡簡單單也收設計費200萬港元,這還不計算要請明星的費用,這樣大家應該感受到一個優秀的網上平臺或者創意平臺的價值。HB雖然依然以內容為主導,但這個平臺具備改變潮流風向的能力,相信各大品牌也須尋求與他合作,不是隨便能被取代。

未來,潮流品牌只會越來越來依賴網上的KOL和公司,甚至是製作創意廣告節目的能力。HB在剛剛過去一年也集中做了不少投資,於2017年4月成立了“102 Media Lab”,便是在做創意代理服務。

【公司創辦人白手興家】

當然,我買入公司就是買人的能力,遺憾的是現在我還未有機會親自與創辦人馬柏榮會面。但是,通過在公開訊息的閲讀,我非常欣賞創辦人能夠不依靠任何外來資源(包括資金和Angel Investor),白手起家,這樣超卓的表現體現了公司的管理能力。

很多人以爲辦網上平臺或者電商就是燒錢,誰人有錢便可以任性的成長。我認爲這種看法只看到表象,有錢確實比沒錢好,但是我看公司要看公司的根本,我更喜歡一些能夠控制好支出,不是靠燒錢來讓公司成長,並且透過優秀的服務或者内容培育用戶,這些通通都是公司無形的護城河。

【HB不單單只擁有一個Hypebeast潮流平臺】

根據Hypebeast的上市招股書,Hypebeast是一個絕大部分讀者為男性的網站——讀者中有85%為男性,只有15%是女性。2008年,馬柏榮在太太李苑彤的協助下成立了針對女性的網站Popbee,後者擔任Popbee的總編輯。馬指出他一直都想切入女性市場,Popbee和Hypebeast目標不同,Hypebeast更加先鋒前衛,而Popbee更加成熟,讀者群體有很大分別。

除了Popbee之外,其實HB還有一個電商平臺,我建議大家下載HBX這App看看,便可以了解到其電商特別之處。内裏有不同風格及不同檔次的產品,靈活配合用家,基本每日也有新貨上架,部分熱門貨秒殺清貨。

【最新發展】
公司HB剛剛公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9個月業績,業績非常亮麗,同時也公佈了一個合資公司的資訊。

這個合資公司由HB佔股51%,並將從事提供滑板相關的數碼內容及廣告以及舉辦線下活動,基本上HB需要注入少量現金(USD$75萬),而合作方則注入存貨(USD$250萬),商業模式是人地出鷄我們出豉油,相當不錯!

這個JV合作讓我們看到管理層依然積極發展,視野很宏觀,希望這類型的合作可以越來越多,進一步拓展生意規模。

【總結】
從HB過往的業績來看,一般第三及第四季度是公司的Peak Season,如按照頭9個月盈利作估算的話,我認爲本年度的全年盈利有機會到達6000萬港元,現價計算衹是12.5倍,可算是被低估的。假設這盤生意值20倍PE的話,股價至少應達$0.6或以上,而且這還未考慮公司的成長性。

剛剛公佈的業績中,唯一隱憂是存貨及應收帳款大增,存貨增加容易理解,因HB正大力擴展電商業務。但應收帳方面,我們則要再看看未來能夠將應收帳轉化成爲現金。

公司的盈利基數已經大增,已經符合轉到主板的條件,倘若未來能夠轉往主板的話,那樣更加會拓展股東基礎和增强品牌效應,繼而提升公司估值。由於時機暫未可知,大家就當作是一個Bonus吧。

而且我也認爲這樣一個Globally Set Up潮流平臺,價值相當高,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HB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在各大洲都有影響力,這樣的平臺對其他大型公司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我曾想象有一天或許會有其他公司出高價收購HB。HB整體非常國際化,網站有英文、中文、韓文、日文,美國客戶2015年占48%以上,2016年占54.4%。客戶當中很多是世界知名品牌,根據招股書數據,平均合約價值為約345,000港元。

公司上市後從未派過息,創辦人除了在招股時批了1億舊股外,公司至今未有任何批股、配股動作,反而曾經於去年小幅增持。創辦人馬氏夫婦持有近75%股權,暫時表現正派。

延伸閲讀:

【潮股專訪】「波鞋痴」變上市公司主席 國際潮網Hypebeast上位靠G-Dragon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60411/54971402

潮流網站Hypebeast上市三個月 創始人馬柏榮怎麼看過去的十一年?
https://kknews.cc/zh-hk/tech/zbnxna.html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Hypebeast(8357) )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